马拉松热启示录 追求高品质 规避同质化

    网络报名堪比购物“秒杀”,现场通宵排队直追春运,颇具挑战性的马拉松成为人们的时尚健身项目。不仅参与人数众多,国内马拉松赛的规模也是持续爆棚,2015年仅注册在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就有123场,平均每个周末都有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比赛多了,对老百姓确实是件好事。至少可以引导人们关注自己的健康,提高国民素质,从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参赛人数和日益提高的竞赛水平可见一斑。马拉松热了,跑步的人多了,在这一现象中,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转变功不可没。
    先看看我们身边,以往只能在专业场馆见到的塑胶跑道,如今已铺在了为百姓提供健身服务的步道上。仅以北京为例,几乎每个相对成熟的社区,都有一个供群众健身使用的塑胶跑道,跑步场地的建设为路跑爱好者的日常训练提供了可能。只要想健身,既可以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工人体育场外围的大型塑胶健身步道,也可以去龙潭西湖这样的区级公园及居民区内的中小型塑胶健身步道。在运动场地缺乏的城市里,健身步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身边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拓展了健身人群的运动空间。政府以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无疑给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再来看看举办马拉松赛的热情。北京马拉松从天安门跑向“鸟巢”;厦门马拉松十年中主题年年不同;兰州马拉松“沿着黄河奔跑”;还有金山岭国际长城马拉松、西安“城墙上的马拉松”、陕西的丝绸之路马拉松、天津的“全民马拉松”、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所有这些,都传递出一个信息:各级政府对马拉松这一体育运动认识的提升。虽然城市马拉松在中国仍然处在成长期,但马拉松的兴盛不仅在于它自身的魅力,更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化、经济等综合效应。很多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正是看中了马拉松这一城市“名片”,以及能带来的可观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马拉松的运营模式整体看越来越专业化和市场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赛事由运营公司承办。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群众投身其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然而,如何引导并有效“利用”马拉松热,建立以跑者为主体的服务意识,而不是一窝蜂上马,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纵观近年来“井喷式”增长的城市马拉松赛,在集聚民众人气、展示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指责和担忧。比如同质化、赛事中的意外伤亡事件、北京马拉松的“尿红墙”事件、上海的“黄牛倒号”现象。从事马拉松赛事组织10年的石春健说,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应该是达到参赛者满意、观赛者满意、运营商满意,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满意的标准。中国的马拉松开展相对较晚,现在大多是在互相拷贝、互相学习阶段。马拉松赛事要提升品质,做到包容性,它应该是兼顾所有人的,不仅是跑者,也包括市民。同时,石春健还认为,马拉松毕竟是一个运动项目,要求所有的马拉松都千差万别也是不可能的。要规避同质化,各地在确立赛事之前,就要从地域上来考量,立足本地去分析、定位,然后才能向外围辐射。在保证赛事品质的同时,可以适当走特色路线。
    越来越多的人跑马拉松,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承办马拉松,这是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的好事。但中国的马拉松运动还很年轻,总要经历“成长的烦恼”,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将涌动的马拉松办赛、参赛热潮转化为对办赛品质的追求和对参赛本身的敬畏。

(部国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