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热启示录——跑步礼仪正在路上

    跑步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热爱和追捧,各类跑步和马拉松赛事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和关注度的提高,跑步运动带来快乐和商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跑步礼仪就是一个跑步圈子里曾经不太被关注,随着跑步热的逐渐升温,最近才开始受到热议的话题。
    引爆“跑步礼仪”话题的是国内最具影响的马拉松赛事北京国际马拉松。今年的北马,6万多人争夺3万个参赛名额,创下了国内马拉松报名人数的纪录。9月20日的一场狂欢后,随着跑者们的快乐和激情一同释放出的还有各式各样的“吐槽”,其中一部分可以归结到“跑步礼仪”的问题上。
    起跑、跑步中的过分推挤,男跑者对女跑者缺乏“尊重”,在补给点乱扔垃圾,怠慢志愿者,随处“方便”……对这样一些马拉松赛事中常为人诟病的问题,资深跑者、媒体人温凤麟颇有感触,他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不会排队,几乎从领装备时就开始,永远都是排成两队。比赛中上厕所时,排的队列会把正常行进的人流切断。”
    今年北马后的“吐槽”中,不少参赛者在列举种种不文明的跑步现象时,都与参加国外赛事的见闻进行了对比。温凤麟有过几次出国跑马拉松的经历,在他看来,跑步礼仪方面,国内和国外的差距很明显,“上厕所排队,日本人都会自觉留出一个两米的过道让别人通行,而且在厕所前还有专人引导大家按秩序排队。”在日本,温凤麟还看到一位参赛者随手把香蕉皮扔到地上,“一看他胸前有两个字,是国内某跑步团体的名字。”这一幕令他印象深刻。
    跑步已成为时尚,马拉松赛事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不过,这都是近几年的事。2011年,全国共有22场马拉松赛事;2015年,这个数字是56场,增加了1.5倍。爆发式的增长似乎使各类问题的衍生成为某种必然。与计时奖牌、线路布置、赛事补给等由组委会决定的“硬件”不同,礼仪则与参赛者自身素质有关,直接体现参赛者的整体素养。关于比赛中的负面礼仪现象,有跑友将原因归结于参赛人数太多,但柏林马拉松、东京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伦敦马拉松这6大满贯赛事,哪个参赛人数也不比北京马拉松少。
    跑道上反映出来的不良行为,本质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对此,跑者温鑫认为:“人多了自然鱼龙混杂,和跑不跑步关系不大,也不能说跑步的人都是积极向上的。”资深跑者、北京晚报记者陈远丁认为跑者该遵循的礼仪没有什么特殊性,所有的跑步礼仪都是一个社会人该遵循的普世价值。已经参加过多次马拉松大满贯赛事的央视体育评论员于嘉表示:“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国内赛事在跑步礼仪方面确实存在差距。大家觉得光跑就行了,遵守秩序、互相谦让的意识还没有普遍形成,而且有新人不断涌入,国外的跑步群体已经相对稳定。要使这个问题有所改观,需要所有人身体力行,特别是像我们这些能影响到别人的人要先做起来。这是一个过程。”
    不久前成立的首都媒体跑团主动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在近期发出了多篇关于跑步礼仪的文章,希望对明确跑步礼仪和引领马拉松健康发展做些工作。
    马拉松热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信号灯,希望马拉松参赛文明礼仪能够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建立起到引领作用,也希望所有跑马拉松的人都成为一颗种子,用正能量影响周围的人。

(白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