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一特色 一地一品牌 张健在线访谈摘编

    据统计,截至10月中旬2015年全国在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达123场,较2011年的22场相比,4年间增长5倍有余。11月8日一天就有6场马拉松赛开跑,仅上海马拉松就有3万5千人参赛,而这个月还将有19场举行。在各地争相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今天,提升品牌辨识度,突出区域体育特色,成为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1月12日,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主任张健做客总局政府网站在线访谈,与网友互动交流。
    网友:如今各地都争办马拉松、铁三等户外赛事,您认为是多多益善么?
    张健:目前,各地申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的热情逐渐高涨,赛事运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得以提升。赛事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逐步增强,精品赛事不断涌现,品牌效应逐步形成,赛事组织模式不断丰富,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国举办各类赛事的数量较以往大有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依旧偏少。我国人口基数比发达国家大,所以赛事数量仍有提升空间。我相信: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赛事也会越来越多。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体育赛事也一样,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要注意赛事的规范化、标准化。虽然现在出现体育赛事热,但尚属起步阶段,完全可以进一步增加体育赛事数量。
    网友:是否所有地方都适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
    张健:去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推动体育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活动审批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育,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当今体育发展到国家有政策、人民有需求的阶段,各地争办各类体育赛事是好事,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要想办好大型赛事,要在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安全保障、体育设施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基础及组织大型赛事和活动的丰富经验。体育产业是今后政府扶持的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各地在选择赛事时,一定要视自身办赛能力与水平及当地地域特色、气候环境、人文资源等综合因素而定。
    网友:如何增强赛事品牌识别度,办出自己特色?
    张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创办、发展原创品牌赛事,与这一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赛事要办出特色,就要从办赛模式、比赛项目、组织机构等多方面下工夫、花心思,有所创新才能有所突破。只有以创新为根本出发点,打造原创赛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解决同质化问题,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发展趋势。体育产业是创意产业,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即我所倡导的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原创赛事的核心就是唯一性,目前,我们结合地理、历史、人文特色,为很多地方打造了原创赛事,并形成产业链,在当地全方位展开,成效甚好。
    网友:在本周日举办的临沂马拉松比赛中,您组织了8位冠军独轮车接力马拉松。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健:是的,临沂特色就是当地的红嫂文化、红色文化,还有生态文化。我们以临沂红色文化为特色和灵魂,设计了国内第一个手推独轮车马拉松赛,向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致敬。此外,我们邀请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奥运会体操冠军邢傲伟、滕海滨、何可欣,奥运会女子网球双打冠军李婷,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高凌,奥运会跳水亚军周吕鑫,竞走世界杯及田径世锦赛双料冠军刘宏宇组队,以推车接力的形式完成马拉松全程。赛事结束后还将有独轮车进校园等普及推广活动,使这项运动在当地生根发芽。希望通过独轮车、抬担架等红色元素,彰显临沂马拉松特色,突出赛事的唯一性。
    网友: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区域体育规划,推动当地体育发展?
    张健:区域体育规划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人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围绕当地最具特色的元素进行体育主题产业规划。打造集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体育产业链,需要“六位一体”的产业模式:一是打造赛事产业,二是打造运动体验旅游产业,三是打造主题运动公园,四是打造版权产业链,五是打造文化产业,六是资本运作。如就东西部的地貌差异而言,西部地广人稀,风景独特壮美,当地可以结合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民族元素,打造亮点十足的特色赛事。而东部经济较为发达,配套产业完善,地貌以平原为主,人口聚集地较多,可以把大众项目作为突破口,扩大赛事规模,提升赛事水平,积聚人气,从而打造特色体育品牌。

(付媛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