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疆”的冰雪情
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是十三冬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平行项目的举办地。为了迎接十三冬,“丝绸之路”已经包装一新,成为了国内高山滑雪运动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而在平日里,这里是乌鲁木齐市民心中的滑雪胜地,也是全疆人民的骄傲。
“‘丝绸之路’是我们新疆最好的雪场,来这里滑过之后,其他雪场我就不想去了。”市民刘建新从2005年就开始在这里滑雪,是“丝绸之路”的资深拥趸,他的雪具长期存放在雪场里。不过,这一次他的身份有些特殊,他和弟弟刘刚双双报名,在丝绸之路雪场成为了十三冬的志愿者。“在这个雪场我应该是年龄最大的。”马上,刘建新就要年满63岁了。他说,报名十三冬志愿者,是出于一份“热爱”。
学滑冰,学习滑雪时,刘建新已经年过半百了。“我这么大年纪,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这次十三冬,“丝绸之路”倾斜度达到36度的那块“国内最难场地”,刘建新上去过两次。“想上去,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从下面看着不是太陡,感觉好像还能应付,站在山顶上一看,才知道非常陡,心里有点发怵。”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疆‘土特产’。新疆有独特的资源,我认为在新疆有三个事情必须要学会,滑雪要会,滑冰要会,维吾尔语要会。新疆是维吾尔自治区,不是说要特别精通,简单的沟通起码要会。”刘建新说,1971年他在吐鲁番的五星公社插队,生产队里只有两家汉族、两家回族,其余都是维吾尔族,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学维吾尔语的。“当时学的是吐鲁番土话,回到乌鲁木齐以后不好意思说。”刘建新笑道。
到了2009年,刘建新临近退休,业余时间多了起来,除了经常滑雪,他还报名参加了一个专业的维吾尔语培训班。通过半年的学习,他不但学会了比较标准的“维吾尔语普通话”,还做到了能够识读维吾尔文。“我们是‘土特产’,要掌握一些这里的特色。”刘建新的母亲就出生在新疆,他可以说是新疆人口中实实在在的“老新疆”了。
担任十三冬志愿者,刘建新得以有机会近距离观看专业滑雪运动员的表演。“我自己滑的时候,在雪场上看到好多业余爱好者的动作不规范,而且每个人的动作都不一样。专业运动员滑下来,每个人的动作都完全一样,非常漂亮。”
刘建新也观察到了国内滑雪运动和世界高水平的差距。“咱们来看比赛的观众不多,但你看索契冬奥会、温哥华冬奥会,不但观众很多,人家的观众穿得都很专业。”刘建新说,冰雪运动吸引他的最大亮点就是服装、装备,“每个项目,滑冰的,滑雪的,冰球、冰壶,行头都特别漂亮,相当棒。很多夏季运动是看不到的。”
刘建新说,以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把滑雪这项爱好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