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发展 莫让“董学升悲剧”重演

  足球场的功利在于,无论曾经企及怎样的高度,一旦失去出场机会、曝光机会,就会被这个圈子遗忘。
  董学升就是这一功利现实的牺牲品:作为前国奥队主力前锋,上海申花、深圳红钻、大连阿尔滨前场核心,2014年董学升以主要轮换球员身份被广州恒大引进。那个赛季,在埃尔克森受伤的情况下,董学升在9场中超比赛中收获5个进球1次助攻,正是凭借那段时间的出色表现首次得到了国家队征召;但随着2014赛季中段吉拉迪诺加盟恒大,董学升在下半赛季只收获了可怜的3次出场机会;2015赛季只有9次出场机会,一球未进;2016赛季不得不转投升班马河北华夏幸福。
  在董学升的微信朋友圈,2015年的内容更多是球场外的,不熟悉的人甚至已经忘记了他是一名职业球员。
  应该承认,董学升从当红国脚到“替补的替补”有其自身原因,比如技术特点单一、能力不足等,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到外援的挤压。
  遍览如今中超赛场,前锋位置上能够获得主力位置的国内球员只有杨旭一人,这绝对与近年中超各队为了提升进球率大肆引进外援前锋有关;更为夸张的是,随着中超各队也在中后卫位置上加强外援引进,现在中国男足国家队继“前锋荒”之后又要面临“中卫荒”。倒是2001年开始执行的限制外籍门将政策让近些年中国足坛拥有了多名实力不俗,甚至进入了欧洲豪门俱乐部事业的高水平本土门将。
  都说联赛是一国足球水平的基础,基础如何体现?就是要提升、带动该国足球水平发展,如果中国男足各级国家队没有因为大量外援的涌入水平提升反而裹足不前,那就应该利用政策的杠杆平衡如今外援和本土球员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许这样的提法又会招致“不符合足球规律”的责难,但“足球规律”,更准确说应该是“中国的足球规律”的核心是什么?提升中国足球水平,不要因为自我标榜而最终成为对手脚下的败将、眼中的笑话。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