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向左 沙漠向右——2016环塔拉力赛勘路纪事

  英吾斯塘是所有环塔人的共同记忆,2011年发生的环塔拉力赛历史上用时最长(4天)的大救援,让每一个经历者刻骨铭心!
     那一天正值仲秋,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被一轮圆月照亮,50多辆赛车无法在当天撤出赛道,留在沙漠中的赛员们或面面相觑或顾影自叹……那个月圆之夜,他们此生难忘!
     当天的比赛100多辆赛车从起点发车,只有不到20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比赛,而组委会当晚找到的最后一名受困的赛员,竟然爬在一棵巨大的胡杨树上——他弃车而去,担心会遇到狼的袭击……
     五年过去了,环塔拉力赛再度回到这里,一个全新的英吾斯塘赛段即将呈现在参赛者面前。

英吾斯塘:强度最大的淘汰赛段

    月亮西下,太阳升起。
     像五年前一样,我们再度闯入这里,那个渴死的骆驼的躯干已不知去向,风化了的腿骨四处散落。
     这里是塔克拉玛干的北部边缘,沙漠里生长着大片的胡杨,它们有的活着,有的枯死,放眼望去,那弯曲枯裂的根系挺拔屹立的躯干,盘根错节地镌刻着古老时间的冷漠和自然变迁的沧桑,风沙掠过的大地,河床板结,顽石凋零,苍茫天穹之下,生是恩典,死是相依。
     整整两天的时间,勘路组完成了这段长度为240公里的特殊赛段的设计,没有人会否认这样的看法:全新的英吾斯塘赛段经典依旧,它包含了多样性的场景转换,胡杨林区、沙漠、戈壁,河床,这里将是2016年环塔拉力赛的强度最大的淘汰赛段,当赛手们抵达这个赛段的终点时,他们的环塔征程已经接近了成功。
     且不说150多公里的沙漠中,松软的连片的沙丘,大片的虚浮的塘土,在你进入沙区之前,胡杨林带的路线辨识就足够领航员忙活一阵,如果一旦偏离了航向,要想回到正确的路线,你将付出漫长的时间代价。
     南疆的沙漠不同于库木塔格沙漠,也不同于内蒙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它最大的特点除了流动性强导致的虚松,就是毫无规律可言,当你为顺利翻过一个小刀峰而信心满满时,你的前方紧接着的就是一个断头坡,无论是大地型还是小地形,都容不得一丁点闪失……

当年救援:我29个小时没合眼

    我差不多走过了国内所有难易不同的沙漠赛段,英吾斯塘沙漠赛段的综合难度系数最高。而设计者们在构思这个全新的赛段时,脑海里依然被五年前那场噩梦般的救援经历纠缠着——当年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失误,一是以为赛员们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高难度,二是以为我们的救援能力没有问题。
     朱晨光是那场比赛的指挥者,安彭新是那场救援的主管,他们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我们的友情,正是那一场大救援时扎下的根,能不好吗?!”朱子说。“我们探讨的最终结果是,放弃了2011年的路线,现在的路线难度要比当时的难度降低了一半,虽然现在车手的能力和装备都提升了不少,但它的难度仍不可轻视。”安子说。
    就像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环塔,每一个经历过2011那场比赛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英吾斯塘。走出英吾斯塘赛段,勘路组连夜奔向于田,我在朋友圈上 传了几张手机拍的照片,讲了几句关于这个全新的赛段的印象,除了友情大拇指以外,还有如下的互动——
     “估计那里会有一个停车场吧”,媒体记者阳光说,我说“可能是几个”;“英吾斯塘四字一出,估计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一位车队经理说;“期待!”,赛车手阿泰说;“那年的救援我29个小时没合眼!”一位志愿者说。

一项赛事:故地重游的牵绊

    如果没有环塔,我想很多人根本不会跟这个沙漠边缘的小镇发生任何关联。环塔的磁石作用和导流功能,让英吾斯塘成为许多环塔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鲜活印记和重故地重游的牵绊。
     每每提及英吾斯塘,首先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岔路口熟悉的烤包子铺:两个长凳,一张木桌,飘着药味的大碗茶——那里是五年前的一个清晨,天蒙蒙亮时,在进入赛道之前,我和同伴们不期而遇的美味早餐,抹抹嘴角的油汁,眼前飞过的是尘土,胡杨向左,沙漠向右,时光匆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