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P——全美大学篮球联赛“最杰出球员奖"

  即便是NBA铁杆粉丝,对于“MOP”这个称谓也不会十分熟悉——的确,相比于MVP(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FMVP(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这些耳熟能详的提法,“MOP”只是“听上去有点耳熟”……
     MOP的全称是“最杰出球员奖(Most Outstanding Player Award)”,用于表彰在每年NCAA(全美大学篮球联赛)四强赛中表现最为优异的球员。
     北京时间4月5日落幕的本赛季NCAA总决赛中,来自维拉诺瓦大学的后卫莱恩·阿西蒂亚科诺凭借16分的得分加冕MOP,成为维拉诺瓦大学夺冠的最大功臣。但诡异的是,在今年NBA各个版本的选秀预测名单中,这个抢占了美国甚至全球所有体育版头条的1.91米男孩居然没有进入前60位!
     MOP有可能无缘NBA……这或许就是NBA球迷对这一奖项不感冒的原因吧。
     阿西蒂亚科诺绝非孤例,NCAA历史上首位MOP,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传奇篮球巨星吉米·胡尔就曾在1939年勇夺这一奖项后拒绝了职业篮球联赛,而是选择成为一名中学老师;而2013年的MOP,来自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核心球员卢克·汉考克也曾在落选NBA之后做了诸多努力,但最终还是被NBA球队裁掉,当他下定决心到海外发展后,在希腊联赛仅仅只打了6场比赛就因为怪异的肌肉问题早早退役,如今成了一名财务顾问。
     MOP成材率相对较低并非没有原因,首当其冲就是这一奖项颁发给在四强赛有出色表现的球员,仅仅用这几场比赛的表现、一个阶段性的头衔判断一名球员的篮球天赋、前景明显是不全面的,就像1990年的MOP,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安德森·胡特,打了几场出色的NCAA比赛后就泯然众人,多次参加选秀都名落孙山,最后只能委屈呆在CBA球队,日后则到海外成了一名“流浪球员”。
     另外,进入NCAA四强的球队大都讲求集体,不会允许球员有过于个人化的发挥,所以像2008年的MOP马里奥·查尔莫斯、2014年的MOP沙巴兹·纳皮尔都只能在各自的NBA球队扮演“螺丝钉”的角色。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大学赛场上呼风唤雨的MOP未必能满足NBA的技术要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5年北卡大学的西恩·梅,他矮胖的身材在大学赛场上无人能敌,但在人才济济的职业篮球赛场,任何一个身高2.10米的中锋都能将他防得严严实实,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巴克利,他甚至都无法达到“大宝贝”格伦·戴维斯的高度。
     当然,MOP中也不乏巨星,第一个杀将而出的就是来自旧金山大学的比尔·拉塞尔(1955年),在他之后,又涌现出了沃尔特·张伯伦(1957年)、埃尔金·贝勒(1958年)、杰里·韦斯特(1959年)、比尔·沃顿(1972年、1973年)、“魔术师”约翰逊(1979年)、伊塞亚·托马斯(1981年)、奥拉朱旺(1983年)、尤因(1984年)等人。最近一个成名成腕的MOP是2003年的“甜瓜”安东尼,2012年的MOP安东尼·戴维斯也有希望接过“巨星前辈”的旗帜。
     说到底,职业篮球也和其他职业体育项目一样,存在巨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哪怕是曾经企及巅峰,可一旦遭遇自身努力程度、技战术风格、融入职业篮球赛场、运气等方面的问题,一切就会如美好的大学青春时光,留存不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