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武术运动员对传统项目掌握越来越好
日前,在云南省丽江市举行的2016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赛区)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举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九段、本次赛事仲裁委员会主任王培锟,就近几年传统项目在武术专业运动队中发展的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普及状况越来越好
最近几年一直在密切跟踪、关注武术专业队传统项目训练、比赛情况的王培锟认为,传统项目在专业队中的普及状况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态势。他说,从今年传统项目冠军赛的报名人数上就可见一斑,其中有些项目的报名人数达到30多人,“这充分说明了各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传统项目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了,各队已经不仅仅是想通过传统项目比赛拿到一场参加套路全国锦标赛的‘入场券’,而是希望通过学习传统项目,向武术的老前辈学点东西。”
王培锟说,在对传统项目学习自觉性提高的基础上,各队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 他认为目前专业队有些传统项目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例如这次比赛的“大刀”项目,“它的传统性很强,整个套路的训练方法也非常传统,目前来看,很多运动员已经能较好地体现‘传统’二字。”王培锟说,这次“大刀”比赛中,有一名运动员的表现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由于以前没有见过这个运动员,他甚至感觉这位运动员来自于“民间”。此外,今年比赛中,上海选手的朴刀、甘肃选手的鞭等项目,都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传统。“尤其像三节棍、双鞭等比较难练的软兵器,目前习练的人数也不在少数,让人还是比较欣慰。”
对于这次比赛中的女子双剑项目,王培锟也大为赞赏,他认为选手们已经练出了一定的水平。王培锟说,参加女子双剑项目比赛的运动员很多都是高水平,这些运动员所具备的良好基本功,确保了她们在习练传统项目上游刃有余。
民间传统根深蒂固
王培锟说,这次比赛的拳术项目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些过去某个地方的拳种目前正在扩散普及,“例如‘华拳’,大家都知道这是蔡龙云先生最主要的项目,过去上海地区流传较广,而从这次比赛情况看,不仅习练范围非常广,而且水平都非常高,从排名上看,上海地区的选手已经并不领先了。”王培锟认为,这足以说明一个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拳种,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和习练,目前看华拳和查拳都是这样。
王培锟说,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对云南、四川地区的传统武术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两个省虽然地处西南边陲,但民间的传统武术项目非常丰富,而且运动员水平普遍都比较高。虽然此前已经有些年没来云南了,但王培锟说,这次过来看了后,感觉云南传统强项如通背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依然还是那么出色,这说明民间根深蒂固的一些东西是可以反映到运动队、运动员身上的。
不过让他略有遗憾的是,上世纪80年代云南队就拥有了胡宝林这样的通背拳好手,但这么多年下来,胡宝林却没有再带出一位具备他那样水准的接班人。这次赛事期间,王培锟也就这个话题和胡宝林进行了交流。
王培锟说,这次比赛可以反映出各队对传统项目的重视程度,运动员水平也是重新将传统项目纳入专业运动员赛事以来历届最好的,最重要的是,赛事的项目越来越接近民间——这种接近是指意识越来越接近传统,实际上专业运动员的技能是超过民间的。他说,“只要专业运动队对传统项目真正重视起来,可以肯定是,未来的传统项目高手也会在专业队里的,因为专业运动员的基础是民间武术习练者所无法比拟的,只是过去他们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训练太少。”
传承基础上再创新
王培锟认为,专业队搞传统武术非常有必要,如果专业运动员不了解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没有传统项目做支撑,那么民间武术人也不可能认可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是,传统项目里确实有很多好东西,需要我们高水平的运动员去传承这些文化瑰宝,继而从这些传统项目中不断创新。”
王培锟说,从几年前的太极拳混双到今年双人南拳项目,总局武管中心在套路项目上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止。其中太极拳混双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他认为,这些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无论是形式、内容或技术上的创新,都没有背离“武术”,所以大家才会觉得好。
作为本次赛事的仲裁委员会主任,王培锟对一种现象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以女子双剑项目为例,这次比赛该项目的运动员基本都是国家级选手,知名度都很高,但一些名气非常大的运动员最后得分也并不像她的名气那么靠前,“这除了说明年轻的后起之秀练得非常不错外,也表明裁判员并没有受运动员个人名气所扰。”
王培锟介绍,这次比赛的裁判队伍中,新裁判比较多,他们在业务上还需要不断进步,而且在传统项目上可能不少人接触得不多。他说,对于传统项目比赛,裁判员自身不仅要了解、评判运动员的技能,还要掌握各个不同项目的特点。而在仲裁岗位上,王培锟也不断关注着每一名裁判员的实时打分情况,他注意到裁判员基本都能做到该减分减分,该加分加分。他认为,除了应有的公平公正外,这也表明裁判员对传统项目和竞技项目的区别、理解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