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比赛培训提升习练水平相聚交流切磋

  在观看了2016年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邵武站比赛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本次赛事仲裁委员会委员曾乃梁认为,众多喜爱太极拳的民间爱好者能有一个聚在一起交流切磋的高规格平台,本身就是太极拳推广普及过程中的一件好事。
    曾乃梁介绍,这次比赛期间,很多爱好者不时找到他希望得到一些指导和点评,而从实际比赛看,他也认为,大多数习武群众还是非常需要辅导的。曾乃梁认为,对于武术项目来说,比赛是一个杠杆,太极拳爱好者多参加比赛和赛事固然很好,但在日常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培训和教练的指导,否则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到赛事水平的提高。
    他说,与竞技体育不同,我们不要过于探究群众性武术赛事的金牌含金量,群众性体育赛事中要追求的是正确的健身方法。这次赛事期间,他和仲裁委员会的几位同事一直在探讨,如何在这样的群众性武术赛事中,让前来执裁的专家们有机会为参赛运动员提供指导或讲座。
    曾乃梁说,看了本次公开赛的比赛情况后,作为从事专业队训练多年的教练,他认为大多参赛的太极拳爱好者水平、能力还是有欠缺的,尤其高水平的选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认为,目前很有必要提升群众习练太极拳的水平,也就是说要加大对太极拳习练群众培训、指导的力度。事实上,这些年在太极拳培训领域,很多单位和个人都在进行相关的尝试,例如《中华武术》等媒体也参与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市场前景看也不错。
    曾乃梁认为,我们很多人忽视了借助于比赛开展相关培训的机会,而实际上,像公开赛这样爱好者云集的场合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培训时机。而和专业运动员的赛事相比,群众性武术赛事相对要宽松,运动员们肯定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参加相关专家的培训辅导,担任执裁工作的诸多专家、教师也都可以担任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则可以涵盖武术最基本的动作、习练方法、礼仪、武德等多方面。
    作为太极拳名师,对于选择太极拳作为健身方式,曾乃梁有自己的建议。他说,很多习练太极拳的群众常常都会有一个误区,就是急于求成、追求“速效”,而往往在习练几个月后还感觉不到效果后,影响了积极性。曾乃梁说,太极拳不是“退烧针”,不可能立竿见影,它是循序渐进的,而效果可能比“中药”还要慢。他建议,太极拳要“慢”练,在“慢”中体会拳法的用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