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奉献 担当”根在基层 情系多巴

审计署  刘航

  2015年8月27日至9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家体育总局机关团委组织的“根在基层”赴青海多巴训练基地调研,和其他部委的优秀青年干部一起奔赴美丽的青海,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
  根据调研活动安排,我们首先到环青海湖自行车赛道、达玉部落自行车营地、西宁市全民健身设施、青海省体育中心、多巴基地场馆进行参观学习,而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安排实践,我被分配到体工二大队实习,并被任命为小组长,与体工二大队的工作人员和运动员进行深入接触交流,最后参加座谈交流会,从宏观、微观两大层面了解多巴基地和青海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稍瞬即逝,但留在心底的收获和感动却久久无法忘怀。现将调研的收获总结如下:

体育带动经济发展

  8月28日,我们在青海省体育局和多巴基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环青海湖自行车赛道和达玉部落自行车营地。参观中,工作人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正是因为有了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才让世界知道了青海。以前谈起青海,很多人会说是青岛吗?还是上海?如今谈起青海,大家都知道是有着广袤土地、得天独厚美丽景观的大美青海,环湖赛已成为青海体育乃至青海省的一张“金名片”,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青海来旅游,每年也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青海湖骑行、徒步等运动中,这也正是体育带给青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尤其是达玉部落自行车营地,更是由自行车骑行运动促进发展的成功典范,一个不知名的贫穷的部落因为自行车而闻名并蓬勃发展。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到青海湖参观旅游,看着一届届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的资料和盛况,看着达玉部落营地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和各个骑行队留下的旗帜和名字……自行车这项运动带给青海湖乃至整个青海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环湖赛就没有达玉部落的发展壮大;可以说,没有环湖赛就没有青海体育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没有环湖赛就没有青海在世界的知名度。

体育带来正能量

  作为一个非体育系统的人,以前的我对体育了解不多,对于竞技体育只是知道零星的奥运冠军,对于社会体育也只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体育项目锻炼身体。在真正深入到青海省体工二大队进行实践调研后,我才愈加了解了体育人的艰辛和不易。以前单知道刘翔、林丹、孙杨……这些奥运冠军为国增光添彩,却不知道还有那么多的运动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拿着微薄的训练补助,抑或不仅没有工资补助,还要缴纳伙食费和住宿费,但还在坚持训练着。竞技体育因其竞争性必然有其残酷性,无论多少人参加比赛,冠军只有一个,站在金字塔尖的人只有一个,人们只会记住冠军,但更多的运动员却注定默默无闻,还要进行周而复始,单调重复的训练,也许所有的工作都必然经历单调重复,但很多运动员还要忍受伤痛的折磨,还有很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伤痛、经济压力、退役出路等等都是摆在大多数普通运动员面前的现实考验。
  当然,实践中我也有幸接触到了一些优秀的运动员,比如自行车运动员董晓勇,射击运动员林云、纪晓晶,从他们身上,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即使生活压力很大,即使伤病折磨,即使训练条件艰苦……这一切一切的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也许走向成功的路途千差万别,但从他们身上我却能感受到走向成功的一些共性,比如专注、坚持、努力、乐观、执著……董晓勇说:“即使摔倒无数次,只要我还能爬起来,就要骑到终点,骑车才是真实的自己”;林云说:“观众越多,我越会打出好成绩,就是要有小米加步枪打倒日本鬼子的决心,就会打出好成绩”;纪晓晶说:“什么都不想,专注于比赛过程,结果自然而来,生活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再回头看真的没什么”。从他们身上我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我相信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胜利者,更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的体育精神和他们面对比赛、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带给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我想体育是一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这门语言就叫快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