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队引入新观念 科学训练用数据说话
今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在即,目前中国拳击队都做了哪些准备?状态如何?带着这些中国拳迷感兴趣的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拳跆中心副主任李频,他的回答是“准备充分,形势严峻,拼到最后。”
李频说,中国拳击队备战工作比较充分,主要是抓好重点拳手的个性化训练,切实提高拳手的竞技能力,做好赛前状态调整和技战术准备。因此,根据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从4月18日至7月28日,将本次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体能训练期,共8周;第二阶段,专项体能训练期,共4周;第三阶段,赛前准备期,共3周。
针对不同时期的训练目标制定了不同的训练内容与训练负荷,依据拳手的适应规律确定调整、恢复保障措施等环节的侧重点,用严密的生理生化监控保障训练效果和拳手机能状态良好。重点处理好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比例关系、个性化训练与共性训练的关系、系统训练与备战过程中重要比赛的关系。
最大力量训练和最大有氧能力训练
李频说,从4月18日至6月12日,中国拳击队以基础体能训练和基础技术训练为主要任务。根据冬训中最大力量训练效果不佳的情况,以及拳手普遍缺乏重拳和强对抗能力等问题,确定了体能训练重点为提高最大力量,强化最大有氧能力,兼顾灵敏、速度、协调和柔韧性的提高;技术训练则着重在基础技术方面对个性化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步骤解决与改进。目前该阶段的体能训练任务已经完成,拳手最大力量和最大有氧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基础训练开始之前,我们对国家队全体重点队员进行了一次系统测试,包括等速肌力及最大摄氧量等指标,发现以测试成绩最好拳手为参照,大多数拳手力量素质得分均在50-70分左右,表明所有拳手的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均不足,因此确定将负重半蹲、负重俯卧撑、负重腰腹肌作为主要训练方法,并针对技术环节中下肢启动速度不够和制动力不足等问题,将腘绳肌力量和胫骨前肌力量训练作为主要辅助力量训练目标。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将“体积原则、激活原则、有效负荷原则”等力量训练原则和随时根据进步情况调整训练负荷的个性化训练原则贯彻到训练方法中,经过3-4周训练后,拳手的最大力量均取得明显提高。
例如,通过5次最大力量训练,吕斌半蹲负重提高幅度达到32%,俯卧撑负重提高幅度达到80%,左右腰腹肌负重提高幅度达到14%,胫骨前肌负重提高幅度达到50%;张家玮半蹲负重提高幅度达到33%,俯卧撑负重提高幅度达到67%,左右腰腹肌负重提高幅度达到22%,胫骨前肌负重提高幅度达到50%;尹军花半蹲负重提高幅度达到32%,俯卧撑负重提高幅度达到60%,左右腰腹肌负重提高幅度达到57%,胫骨前肌负重提高幅度达到25%。这些数据变化说明拳手的大腿肌肉群、臀肌、胸肌、肱三头肌、腰腹肌、胫骨前肌等肌肉群力量有了明显提升。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提高,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训练方法得当,营养恢复措施合理,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过去我们拳手最大力量基础薄弱的问题,基础低,进步才明显。最大力量提高后,拳手在实战中的对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例如刘伟、施国军在古巴、AOB奥运资格赛中能够让多数对手惧怕其重拳,明显限制了对手技战术发挥,再如胡建关、尹军花过去打了就跑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并具备了连续对抗和进攻能力。
这些技战术能力的提高,都与最大力量提高有密切关系。另外,由于对抗能力提高,使得拳手控制比赛能力提高,从而更自信,更有“霸气”,这是极为宝贵的收获。
此外,根据基础训练之前最大摄氧量测试的结果,以及80%最大摄氧量强度能够有效提高最大有氧能力的科学规律,我们为每位拳手设定了个性化的最大有氧能力训练强度,用靶心率来进行控制,设计了12分钟匀速跑和变速跑训练方法。经过3周左右的训练,拳手的最大有氧能力均有一定提高。
李频说,实际上在年初冬训期间,中国拳击队就摒弃了过去大量万米跑的旧训练方法,采用了3000米重复跑等更符合专项体能需求的训练方法,主力拳手的最大有氧能力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表现在各项比赛中耐乳酸能力的明显提高,尤其是过去有氧能力欠缺的尹军花、施国军、于丰铠、牟海鹏等拳手的比赛体能有了明显提高。
而此次经过个性化训练,拳手的最大跑距还能有10-15%的提高幅度,证明了个性化训练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并且这种训练方式拳手普遍感觉轻松愉快,既减少了伤病发生率,又为调整性训练增加了一个多功能的训练方法,这是一个意外收获。
生理生化监控用数据说话
李频说,在此期间,中国拳击队坚持每周一次的生化指标监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皮质醇和睾酮等。以此为依据,评价训练负荷是否合理,训练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评估拳手身体状态,及时了解拳手恢复情况,保证了所有拳手都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更高效投入到训练中。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同时避免了劳损性伤病的发生。与冬训一样,本次集训期间未发生一例严重伤病,重点拳手无一人缺席一堂训练课,这也是过去备战重大比赛中从未有过的,保障了训练的系统性。
另外,我们还采用HRV和脑电测试方法,对拳手的神经疲劳进行监控,发现大级别拳手在实战训练中中枢神经受损明显大于小级别拳手,因此建议今后大级别拳手每周实战训练不能超过2次,小级别拳手每周实战训练不能超过3次,实战训练间隔必须足够长,以保障神经系统充分恢复。
另外,通过对备战古巴、AOB落选赛赛前神经功能状态的监控,基本能够确定吕斌、胡建关、于丰铠、尹军花和李倩等年轻拳手赛前最大强度训练应安排在赛前4-5天,张家玮、胡谦逊和刘伟等较年长拳手赛前最大强度训练安排在赛前7天,以保障有充分的超量恢复时间,保证在赛前调整到最佳状态。
专项体能训练期
李频说,目前中国拳击队的备战工作已进入专项体能训练期,时间从6月13日至7月10日。主要任务是基础体能训练向专项体能训练进行转化,进一步强化优势技术,较好地弥补技术不足。训练重点是在专项体能方面耐乳酸能力与最大乳酸训练比例约5比1,目前已完成了约20次耐乳酸训练和4-5次最大乳酸训练,以及2次最大力量+向速度和灵敏性转化训练;在技术方面完成了全部主要技术训练内容。
我们用乳酸测试对全部耐乳酸和最大乳酸训练课进行了强度监控,在沿用以前的专项乳酸供能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依据不同训练方法对不同拳手刺激深度不同的个性化特点,大胆创新了几种新的训练方法。并提出了新的乳酸供能训练理念,即先分部位进行最大乳酸训练,后进行整合乳酸训练,由于分部位最大乳酸训练中负荷刺激更强,强度更大,拳手注意力更集中,因此其对机体的刺激程度更深,乳酸供能及乳酸耐受能力提高速度更快。
例如,施国军仅用这一理念设计的训练方法进行了3次训练,在前不久参加的AOB落选赛中重拳数量就较以往增加了30%,效果非常明显。而已获奥运资格的运动员用此类训练方法进行了3周训练,在实战训练对抗激烈程度较以往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出拳数增加),测试乳酸水平则较以往下降了20-40%,表明拳手乳酸消除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个阶段,我们重点要处理好的问题主要有2个,一是如何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选择和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使训练强度能够达到所需要的高度;二是持续高强度训练带来的深度疲劳问题,如何监控和调整。第一个问题通过不断调整训练负荷阻力和间歇时间,目前解决得较好。第二个问题通过强化神经疲劳监控,以及大胆增加调整时间,丰富调整手段,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李频说,最后3周时间,中国拳击队将进入赛前准备阶段,时间从7月11日至7月28日。训练目标主要为根据每个拳手的训练水平、竞技状态、恢复措施和比赛能力等因素,合理安排最后阶段训练。在全面分析奥运对手基础上,训练以我为主,以比赛为中心,训练突出实效性、实战性。主要任务是比赛能力和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主要对手技术分析及对策准备;比赛装备及比赛预案准备;体重控制及女队员生理周期调整。训练重点是在专项体能方面完成3-4次最大强度(磷酸原系统)训练;在技术方面以实战训练磨炼技术套路,以及模拟主要对手的条件实战,培养技战术感觉。
李频认为,此次中国拳击队备战里约奥运会采用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新理念和训练方法手段,用数据说话,效果非常好。目前,中国拳击队11名男女拳手已经做好了在里约奥运会上向世界强手冲击拼搏至最后一人的准备,力争取得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