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赛事“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的故事

  刚刚脱胎而出的“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明年1月在南宁举行,届时来自欧美的3支国家队将与中国国家队同场竞技。据悉,这是由国际足联批准的A级赛事,每年举办一届,以后会逐步增加到8队参赛。
  类似“中国杯”的赛事,我们早在1977年就曾创立,那时称为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虽然参赛队伍多达十余支,可规格并没有即将创办的“中国杯”那样高,其中既有国家队,也包括俱乐部队。尽管如此,但对于当时刚刚经历过“文革”,缺少实战锻炼的中国足球而言仍旧难能可贵。不过,这项比赛并没能形成每年举办的传统,随着时间推移,它于1983年更名为中国长城杯国际足球锦标赛。
  首届“长城杯”12支球队参赛,比赛分为4个小组分别在北京、天津两地进行。参加那届比赛的中国队在小组出线后,半决赛遭遇泰国队。那场比赛两队打得异常胶着,第19分钟,泰国队快速反击,攻至中国队腹地,披耶蓬快速赶到,左脚射门敲开中国队大门。此后,中国队调兵遣将,第64分钟,柳海光门前补射扳平比分;4分钟后,古广明又在右路得球,朱波右路助攻插上,接古广明妙传,大脚转移至左路,突前助攻的左树声迎球一脚劲射,皮球直飞网底,令中国队反败为胜。这是中国队第一次领教披耶蓬的厉害,几个月后,在奥运会亚洲区小组赛双循环比赛中,中国队两次与泰国队交锋一平一负,其中输掉的那场比赛就是披耶蓬在滂沱大雨中为泰国队打入了制胜之球。1990年北京亚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中国队再次面对泰国队,结果又被对方“偷袭”得手,0比1失利,止步四强门外。
  1984年,第二届“长城杯”如期举行,比赛规模再度扩大,16支参赛队分成4个小组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对决。虽然当时比赛的规格无法与即将举办的“中国杯”相提并论,可它在很大程度上检验着我们的办赛能力。那时候,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也只有24支球队参加,因此“长城杯”为我们之后承办世界级足球比赛奠定了基础,演练了队伍。
  一年后,首届“柯达杯”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参与过“长城杯”举办的北京、上海、天津顺理成章地成为“柯达杯”的赛地。1991年,中国又举办首届女足世界杯,应当说,许多办赛经验的积累,与当年“长城杯”的历练密不可分。
  然而,“长城杯”也没能延续太久,举办过1987年的赛事后,便悄无声息地停办。
  上世纪80年代,亚洲地区有部分赛事较为知名,印度的尼赫鲁金杯赛、新加坡的鱼尾狮杯、日本的麒麟杯、马来西亚的默迪卡杯……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比赛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希望明年创办的“中国杯”能够永久地办下去,逐步打造成一个成熟的品牌,助力中国足球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