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观察:“斯基们”的风采

一、铁汉柔情

  冲过终点线、回到营地的瓦西里耶夫逐一与家人拥抱、亲吻。
    在2016丝绸之路拉力赛所有参赛选手中,MINI车队的瓦西里耶夫无疑是最幸福的,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汽车组季军,更重要是在全家人(妻子、女儿、儿子)的见证下赢得这一荣誉。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今年47岁,圣彼得堡地产商,俄罗斯著名拉力车手,2013年丝绸之路拉力赛汽车组亚军;2014、2015年蝉联国际汽联越野世界杯阿布扎比站桂冠;达喀尔历年最好成绩,2015年汽车组第五。
    在赛场、在生意场,瓦西里耶夫就像与风浪搏斗的海员一样极其强悍;而脱去赛袍的瓦西里耶夫就跟靠岸的水手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闲人一个。
    在MINI车队维修区,瓦西里耶夫房车前总有刚洗过的衣服在那晾晒,那是他妻子的成果。
    瓦西里耶夫特别怕热,每次进沙漠前,他都要用矿泉水浇头,让自己尽快地冷静下来;出了赛道,他除了完成同样程序外,还会更换一个吸汗防滑的方向盘套。湿透了的赛服、防火面罩则交由妻子处理。在乌海大营,CCTV5想给瓦西里耶夫的小儿子做专访,小家伙躲在房车里就是不出来。也不知,瓦西里耶夫做了什么工作,小家伙出来了、但还是极不情愿地听着大人们一句又一句的“诱导式提问”就是一言不发。这时,只见瓦西里耶夫蹲了下来,凑在小家伙耳边说了什么,“惜字如金”的小公子嘴里才开始多蹦出几个音节。
    采访记者乐了,瓦西里耶夫的脸上也笑开了花。

二、尼可的喜恶观

  尼可是给我们开车的司机,他的俄文全名叫:尼古拉·米哈伊洛夫。我们探试着问他:以英文nicole(尼可)相称,会不会不开心?英文不错的尼古拉很爽快地回答:没问题。
    因为凤凰网的费超、“费教授”英文好,坐在后排的我主要当听众,偶尔也会好奇地问他几个问题。“你说话很像德国人!”我知道我的嗓门大,但很少听到有人当面这样说的。况且在俄罗斯人眼里,“像德国人”可不是好的评价。
    后面聊天里,我知道:尼可,来自圣彼得堡。是一家知名的ATV(全地形车)品牌经销商,俄罗斯一部科幻电影里,一辆由超酷ATV改装的未来战车就是由他操刀的。说到这里,尼可不无自豪地从手机里找出他的“改装作品”。
    由电影、功夫、算命,我们还聊到了前苏联的解体。对此,尼可很是淡热,反问我:如果有中国与欧盟护照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我说:当然会选择中国,而且出国越多越会选择前者。尼可说,我也会做类似的选择。
    途径哈萨克斯坦的一小镇时,尼可邀请我们、还有另一辆媒体车上的《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一起就餐。结账时,其他人(包括《纽约时报》记者)都是AA制,我们想加入,尼可说,“你们是客人,我买单”。

三、伊莉娜的“一心二用”

    尼可途中有事,我们的媒体车换了个女司机。
    上得车来,我们才发现:司机娇小玲珑,开的日本大发微型车更是“玲珑”——除了装下我们两人与携带的双肩包外,车厢内早被她的户外器材占满。
    “看来‘冬妮娅’是一位户外爱好者。”因为新换的女司机不会英语,我只好将眼前的俄罗斯大妹子称作“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位小资)。
    “冬妮娅”似乎对花花草草特别感兴趣,见着美景就“踩一脚”。开门、啥也不说,拎着相机就跑野外照相去了。
    “组委会这是派来个司机,还是派来个摄影师呀?!”我暗自着急,后面还有700公里车程,还要从俄罗斯这边进入哈萨克斯坦,这走走停停还能过境吗?!
    翻过乌拉尔山,进入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之后,“冬妮娅”变成了喀秋莎,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拿着长焦相机,看见风景好的地方,单手“咔咔咔”就是一一梭子弹。这也太吓人了,作为党代表我毫不犹豫地没收了她的“冲锋枪”——见着美景我替她开枪,免得她分心。
    在后面的行程里,我无意中看到一本赛车杂志,翻到最后一页时竟然看到”冬妮娅”的照片,这本全地形赛车图集都是她拍的,哇噻,“冬妮娅”是正儿八经的摄影师,给媒体开车纯粹是“帮朋友救场”。
    在赛道里见到她时,她跟我们一样端着相机、站在河水里等着赛车进入埋伏圈。“我叫伊莉娜。”敢情会英语,“伊莉娜,你还是干本行的好,这样看着踏实。”我心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