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球中心探索新模式望出更多郑赛赛

  里约奥运会之前,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举办了“网球进校园”活动。期间,一块介绍李宁王子杯国际网球赛的展板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因为在历届获奖球员的现场照片中,发现了郑赛赛和段莹莹等正驰骋在国际网坛的“中国小花”的身影,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照片中是她们十几岁时的样子。由于这并非当时的工作重点,所以未做进一步的探寻,直到奥运会和美网之后,笔者带着疑问与好奇,又一次来到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一探究竟。

  据中心主任王宝山介绍,北京·青少年网球排位赛是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于2002开始着手策划并组织实施的一项青少年网球赛事活动。2004年4月,“海德”杯首届国际青少年网球排位赛正式打响。在随后的2005年,主办方与李宁公司携手成功举办了“李宁杯”,赛事如今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从未间断。笔者在展板上看到的段莹莹和郑赛赛的照片,就是她们大约十年前参加比赛时拍摄的。

  “青少年网球运动方面的工作一直中心的重点,十余年来一直如此。不仅是段莹莹和郑赛赛,现在的“中国小花”很多都来这里进行过比赛。不过开始做赛事的时候,网球运动在国内的关注度以及赛事的多样性方面与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场景在今天看来很难想象。”王宝山补充说道。

  青少年赛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属性,这对于赞助商的热情和投入都是一种考验,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王宝山多次强调了对他们的感谢。因为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其实中心的工作目的很单纯,就是尽可能多的为中国网球培养和发现人才,不断探索,完善青少年网球工作开展的方式,同时夯实网球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的作用。如今北京网球中心仍然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汲取新的营养。比如思考如何借鉴俱乐部的形式,还有今夏与教育部门联手打造的“网球进校园”活动。当被问及为何要进行各种颇具挑战的尝试时,王宝山的回答也很坦诚,“因为体育人在青少年网球运动开展方面能做的工作,其实也有自己的瓶颈,但如果能联合教育部门的力量,比如从小学时就让孩子接触网球,即便不打球,但至少在网球欣赏和网球文化形成方面会大有益处。”

  王宝山表示,在青少年工作的同时,中心负责相关工作团队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加强。从最早需要邀请外部团队进行赛事的策划和组织,到如今独立的完成所有相关工作,把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团队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像李宁杯这样的赛事,除了为青少年提供比赛之外,也十分注重对小球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获得冠军的小球员在赛后发表获奖感言的环节,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加之对于网球运动理解的不断丰富,让北京网球中心团队深知除了竞技性,网球素质和文化的培养同样不可忽略。

  从当年的“1元钱打网球”,到今天的“网球进校园”。十余年来,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在青少年网球,网球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可谓殷实,团队也一直也以低调务实的风格行事,其对新形势的分析,对新模式的探索,更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