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结合中国田协积极引导马拉松

马拉松引领全民健身新时尚

    1981年的首届北京马拉松拉开了中国城市马拉松的序幕,之后国内马拉松数量稳步增长,到2013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39场,参与人数达到75万。2014年总场次增加到了51场,覆盖人群90万。而进入2015年,国内马拉松呈现井喷态势,注册赛事直线上升达到了134场,直接参与人数更是达到150万人。举办地涵盖了全国4个直辖市和23 个省、自治区的79 个城市,84%的省区市拥有1 场或多场马拉松赛事。2016年马拉松运动继续升温,截至10月31日,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高达306场,与中国田径协会共同主办的赛事也达到了116场。而这些数据还没有涵盖非注册赛事。可以确定,到2016年年底,无论是注册还是非注册赛事,数量上都还会有所增加。
    即便如此,很多马拉松赛事还是变得“一票难求”,报名系统上线之后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所有名额就会被抢购一空。部分赛事不得不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名额归属。而参加马拉松的人群涵盖了学生、白领、公务员、高管等各个阶层,年龄段也从十几岁跨越到六七十岁。国内马拉松的爆发已经不止局限在体育领域,甚至已经成为全民探讨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拉松究竟为什么这么火?归根结底是源于普通大众强烈的内在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必然会追求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在健身运动中,马拉松简单易行,老少皆宜。同时这项运动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包容共享、积极向上等精神品质,使人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另外,马拉松还彰显着时尚特性,是一种新的展示自我和社会交往的平台。它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精神两个层次的需求,因而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和激情,成为全民健身新时尚。

马拉松彰显多元化社会功能

    马拉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精神需求之外,具有非常多元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它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载体。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全民健身确定为国家战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被确定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纲要提出了到2030年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指标。当前,马拉松跑步人口迅猛增长,全国跑团数量超过12万个,常年参与跑团活动的总人次超过1000万。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马拉松有能力也有义务在推动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潮中担当起排头兵角色。
    基于马拉松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它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的优先选择。所以在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资源优势,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老百姓打造安全、优质的赛事。同时,马拉松也是一个城市进行宣传营销的绝佳平台,通过赛事可以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地展示城市的风景、历史、人文、特色以及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从而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马拉松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与城市精神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锤炼了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与动力。总之,马拉松已经成为满足人民健身需求、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宣传城市品牌形象、推动城市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凝聚人心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马拉松撬动体育大经济

    在发展体育产业,拉动城市经济方面,马拉松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俗称的4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达到5万亿的目标。作为一项全民运动,马拉松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一片新蓝海。
    马拉松赛事规模大,参赛人数多,媒体曝光度和社会关注度高,天然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随着最近两年的持续火爆,马拉松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投资和营销的重要平台,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构建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随着赛事审批的放开,众多社会资本进入马拉松市场,一批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马拉松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截止目前,全国仅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数量就超过了200家。
    马拉松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大发展。马拉松衍生的“跑步经济”市场潜力巨大,对体育用品、软件、培训、传媒、中介、经纪、食品、饮料等相关行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拉松产业链。此外,马拉松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催生了一大批以体育赛事公司、跑步社交软件、智能设备、跑步培训、跑步书籍和杂志为主的创业公司。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软硬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互联网+马拉松”经济新形态正逐渐形成。
    对一个城市来说,马拉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作为体育的盛会和城市的节日,马拉松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跑友参加,有力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旅游、交通和商品零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厦门马拉松为例,2014年厦门马拉松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约2.61亿元的直接经济收益,如果计算2003年到2014年的总和,更是达到15.6亿元。同时,马拉松赛事对提升城市美誉度作用显著,其相关衍生效应所导致的长期收益更为可观,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和投资,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马拉松打造“放管服”管理新模式

    2014年底,中国田径协会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变革管理模式,率先取消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审批,激发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马拉松发展。同时,马拉松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部分赛事组织不规范、市场化运作水平低、大众科学跑步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等。为促进马拉松的健康发展,中国田径协会积极转变角色,集中力量做好服务和监管,做好马拉松发展的引导者。
    近年来,中国田径协会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和标准制定,《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组织标准》等15项行业规章制度,大力推进马拉松赛事管理体系、组织标准体系和注册、认证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行业管理。
    同时,中国田径协会还牵头成立了中国马拉松赛事联盟,并努力将其打造为全国最具影响力、最为专业化的马拉松赛事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平台。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加强跑步训练指导员、赛事组织、医疗急救等方面的培训。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一批诸如10公里锦标赛、“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锦标赛系列赛等标杆赛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此外,今年中国田径协会通过修改赛事评分体系、奖金设置等方式,加大力度引导马拉松赛事为大众选手服务。创新制定了《中国马拉松大众选手等级评定标准及实施办法》,激发广大群众参与跑步运动、科学锻炼的热情。另外依然将防猝死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各地组委会要把大众选手的安全放在首位,制定防猝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不断提升赛事服务和现场医疗救治水平。
    在建设健康中国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当下,马拉松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展望未来四年,中国田径协会提出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超过800场,全年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我们相信在马拉松热潮席卷全国,全民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有利条件下,马拉松将继续发挥其多元化以“奔跑的中国”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