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本土化、年轻化,步子不怕大!

  中超联赛疯狂引援,球员身价虚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日前接受中央主流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希望俱乐部从长计议,根据实际引进合适外援,提高竞技水平。与此同时,俱乐部更应注重本土球员的培养和提高。引援工作要与中国足球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宜盲目高投入,希望投资者和俱乐部理性投资,注重长远发展,注重青少年培养和梯队建设,促进中国足球健康持续发展。
    简单说,就是希望俱乐部不要在引援时盲目追高,同时也能把花在外援身上的真金白银适当投向本土球员、青少年球员。
    国家体育总局的表态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近几天中国足球圈的另一条大新闻就是“由教育部、中国足协联合打造的青少年大区赛面临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作为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重点工作、重要突破之一,大区赛被认为是解决我国目前凸显的青少年足球普及、提高及衔接层面不足的最有效措施,但就是这样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居然也在为钱发愁,可另一方面,同样作为中国足球参与者的中超、中甲俱乐部却在挥舞支票招徕大牌外援的路上一去不回头,当然会引人思虑。
    在笔者看来,除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表态,作为中国足球的直接管理机构,中国足协也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各俱乐部向本土化、年轻化方向倾斜。不久前中国足协抛出的“下赛季中超将采用外援上场3+1(3名不限国籍外援+1名亚洲籍外援)模式”就是一次试水,但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接轨”,毕竟在亚冠赛场上,一直使用的就是外援“3+1”,这样的设定也是为了给亚洲本土球员、年轻球员更多出场、锻炼机会。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认为以政策的杠杆强制俱乐部使用本土球员、年轻球员是对足球规律的戕害。但对于一个国家足协,一个肩负着打造强有力国家队的国家足协来说,最大的规律应该就是提升国家队的战斗力!国家队战斗力如何保证?聘请高水平教练、搭建完善的后勤保障团队、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但最重要的,还是有足够多的优秀本土球员、年轻球员可供挑选。
    对于世界冠军德国队,没有多少人说他们“违背足球规律”,但在1998年世界杯、2000年欧锦赛惨败之后,德国足协同样制定了诸如“每支球队必须拥有4名本队培养的21岁以下球员、4名德国国内培养的21岁以下球员”、“每场至少有一名本俱乐部培养的21岁以下球员出场”的规定。实际效果全世界已经知晓,“德意志战车”从1998年“世界杯平均年龄最大的球队”变成了“2014年世界杯、2016年欧锦赛平均年龄较小的球队”,而他们的竞争力,却与日俱增。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日本联赛、韩国联赛、澳大利亚联赛,甚至就连有“欧洲中国足球”之称的英格兰,近些年推行了要求俱乐部培养更多本土年轻球员的强制规定。
    或许对于现在的中国足球、中超联赛来说,通过强制年轻球员上场或者一线队中必须有几名自己青训培养的球员多少有些强人所难,毕竟之前中国足球在后备人才方面的“欠账”太多,可如果我们在做每件事情的事情都要老成持重、看一看、缓一缓,中国足球将永远赶不上对手前行的步伐,不但缩小差距无望,甚至有可能被越拉越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谨小慎微地减少一个外援上场名额,倒不如强制推行类似德国之前的本土球员、青少年球员限制。困难当然会有,各方面的阻力也一定不小,但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所付出的代价,一定是值得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