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坚守 王鸿守等来保龄球运动回暖

  联系到王鸿波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广州机场候机,准备前往合肥参加保龄球公开赛。提前3天赶到比赛地,王鸿波说:“为了适应场地。”
  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王鸿波一走就是20年。这20年,保龄球也走过了兴衰轮回,遇到坎儿,有人拐了弯,有人改了道,却也有人选择坚守,比如王鸿波。
  1996年,正是保龄球风靡的年代。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的王鸿波,在广东一家台湾人开的保龄球馆搞美术设计,老板每个月给员工打几局福利球。“打着打着,就爱上了这项运动。”虽然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保龄球在热潮退却之后,陷入低迷。“我从未想过放弃。”王鸿波说。
  “保龄球是一项技巧性运动,特别考验人的智慧。”王鸿波说,从事保龄球20年,这个过程就像中国武侠小说中的练武之人,不断地悟道,不断地提升……“有时候会感觉孤独,但正是因为孤独,也让我更加专心,心无旁骛。”王鸿波会将自己的训练录影反复观看,然后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调整。他研究一切与保龄球相关的东西,比如,什么球适合打什么球道,各种油的状况以及油上多或上少之后的影响等等,他根据自己的手型自己钻孔……“与把保龄球当作娱乐不同,作为运动员,我们有很多专业的细节要研究。”
  1973年出生的王鸿波,无论技术还是心理,都日臻成熟,“我一直在等待机会。”
  2016年,机会来了。第52届Qubica AMF 世界杯保龄球赛在上海举行,为此,中国保龄球协会第一次公开举办全国选拔赛,王鸿波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参赛资格。Qubica AMF世界杯赛具有52年的悠久历史,每个国家和地区只能有男女各一名选手参赛,所有冠军的名字都被刻在世界杯奖杯上永久记录,是真正的荣誉之战。
  本届世界杯,共有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名选手参赛。作为中国唯一的男选手出战,王鸿波激动又忐忑。10天的比赛,面对比赛过程中伤病、失眠的干扰,以及对对手的不摸底,王鸿波凭借20年的经验积累和磨砺,最终创造历史,成为中国保龄球历史上首个男子世界冠军。
  “捧着冠军奖杯巡场致敬时,有想哭的冲动。”王鸿波那一刻的情绪中,有中华男儿为国争光的荣耀和激动,应该也有20年辛苦跋涉的苦辣酸甜……从草根到世界冠军,王鸿波的成功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保龄球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确实激励着更多全国各地的球友。“世界杯夺冠之后,我更加自信,同时也感觉更加有一份责任和义务。”王鸿波说。
  20年的坚守,王鸿波不仅等来了创造历史的时刻,也等来了保龄球运动的回暖。一路走来,王鸿波心怀感恩:“比如,爱心企业家施国太先生,这么多年,他不仅赞助国内赛事,也赞助中国球员去国外参赛和学习,尤其是项目发展处于低谷的时候,这些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更显难能可贵。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企业和喜爱保龄球的人士参与进来,影响并带动保龄球项目更好地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