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超联赛江苏落幕 定位明确 积极的探索
2月2日,农历大年初六,2016-2017赛季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在江苏启东落幕。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刘晓农为获奖球队颁奖。他表示,羽超有着自己的定位,还需要多方尝试和积极探索。
青岛仁洲、广东世纪城、厦门特房、浙江竞体这4支队伍在2月1日至2日上演了4场精彩对决,刘晓农现场观看了4场比赛,他坦言比赛很精彩、很激烈,刘雨辰、陈清晨、郑思维等一批95后年轻队员的成长是联赛最大的收获,年轻队员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从上个赛季开始,世界羽联有了固定的休赛期,得益于此,羽超联赛也有了固定的时间,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是联赛时间。这一点的改变,让刘晓农很看重,“羽超联赛有了固定时间,这是非常好的一点,让广大球迷、队伍、俱乐部等都知道在每年这个时间段有比赛,有利于赛事的推广。”这个赛季的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也是往年所不多见的,刘晓农说,“这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长假期间给老百姓、球迷、爱好者提供精彩的比赛,丰富假期生活。”
本赛季羽超联赛恢复了21分制,随之而来的就是比赛时间的增长,常规赛有的比赛晚上7点开球,要打到次日凌晨将近1点。羽超要不要“挑灯夜战”,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对此,刘晓农直言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他举例说,网球四大满贯赛事,有的比赛能够打5、6个小时,但仍然有人看,这与比赛的价值、商业价值、球迷的忠诚度有很大关系。当然,过长的比赛时间确实不利于推广和球迷的观看,近几个赛季羽超联赛也在不断尝试,进行改变。“上赛季我们实行了11分制,现在世界羽联也在推广11分制。大家共同努力,找到一个合适的赛制,但根本在于比赛的精彩程度,吸引力大不大,我们更多努力的方向应该在这里。”
进入第七个赛季的羽超联赛需要发展,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刘晓农表示,羽超与真正的职业联赛有所不同,联赛70%到80%的高水平队员,他们本身是国家队队员或是省市队员,而不是归属于俱乐部的队员。“羽超联赛的目的有3个,其一,给老百姓提供一个娱乐的场所;其二,对年轻队员有一个锻炼;其三,让老百姓有球看。”刘晓农表示,“真正的职业化、俱乐部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和篮球、足球等职业化程度高的联赛比,联赛的目的不一样,我们还承担着更多竞技体育提高方面的任务。”
虽然羽超联赛与真正的职业联赛有区别,但是其还是需要走向市场,近几个赛季羽超在招商方面不是很顺利,本赛季也没有冠名,对此刘晓农表示:“招商方面确实是一个问题,毕竟是一个商业化的比赛,这个赛季之初我们也想通过公开招商的方式,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职业化程度不够,最终没有达成。但我们也在尝试、在努力。”刘晓农介绍,“羽超联赛运动员本身不属于俱乐部,俱乐部一个赛季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投入不是很大,如今慢慢有民营企业瞄准羽超,但还需要过程,还需要时间,要随着整个项目的深化改革再去改变。现阶段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化,本身也达不到。联赛的目的也不是追求最高商业利益,作为我们来说,都要慢慢探索。”
对于羽超联赛的发展,刘晓农希望能够结合深化体育改革,符合俱乐部的要求,以省市队伍为基础,将来有更多民营企业进入,举办更有观赏性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