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葛涛讲述 中国“板球工厂”炼成记

  中国板球国家队的大本营在沈阳,80%的队员由沈阳体育学院培养,因此,沈阳体育学院被称作中国板球人才库或者中国的“板球工厂”。
    沈阳体育学院板球队成立于2006年9月14日,葛涛作为创建人之一,陪伴至今。
    万事开头难。早期,他们靠从电脑上搜索来的信息指导训练;没有合适的场地,就去足球场、停车场;没有球板,一位曾是木匠的学生家长用实木打造了第一块“中国制造”的板球板;没有赛球,就用网球和棒球替代;为了提高击球效率,葛涛和和另一位教练张麟寰与他们的队员亲手用绿色覆盖网搭建了第一个击球围笼……
    当年那位曾是木匠的学生家长做出的板球板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击球能力,他们把边缘破损的球板两侧各锯下来2厘米,既能延长球板使用寿命也减少了触球面积,可以提高击球手技术运用的准确性。为了能让女队员有适合重量的球板,教练和队员一起用木锉、砂纸把球板磨薄、磨轻。
    对于这支初创的队伍,板球运动的高技巧性是他们始料未及的。2007年第一届全国板球比赛,沈体板球队艰难赢得男女组冠军。但面对当时允许一名外籍留学生上场的队伍,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击球技术显得太过单薄。
    在教练和队员都缺少项目运动经历和比赛经验的情况下,他们遇到了英国外教马修·史密斯。马修虽然不是职业运动员,但他从小打板球,30多年的经历让他对这一项目有着深刻的理解。于是马修开始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堂板球课,而课上发生的一幕,让葛涛仍记忆犹新——学生问“怎样才能打出一个六分球?”马修稍作迟疑,回答说“等、等、等、等、等、等”——连续6个“等”,让葛涛感到惊讶也让他陷入反思。“是我们过于急功近利,训练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表面,没有深刻探究项目的本质,只看到了精彩的边界得分,而忽略了更实际的跑动得分。”
    “击球手要让每个球都有价值,”于是沈体板球队的队员开始练习击球。为了让球的反弹与击球质感更接近实际情况,他们反复尝试各种不同的球在地面的反弹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用塑料胶带将半新网球多层包裹之后,终于达到了最接近的反弹效果和击球质感。
    经过两年的钻研和努力,整个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训练效率和质量也明显提高。2009年第二届亚洲女子板球锦标赛,中国女队在亚洲赛场上初露锋芒,小组赛除了负于中国香港之外,横扫其他各队,队员对于本届比赛拿到好成绩的信心和愿望空前高涨。但在半决赛,泰国队给中国队的姑娘们上了一课,最终获得第四名。
    葛涛带队开始了对板球技术的改造,3名投手改投旋转球,为了适应左打击球手,在男队员里选拔左打击球手对女生投手进行训练。旋转球看起来容易投起来难,怎么才能在短时间里掌握人家练了多年的技术?葛涛带着队员一起观看澳大利亚朋友寄过来的视频录像,然后给自己的队员录像,进行对比找到不同,探索修正方案。终于,队中的3名投手以惊人的进步速度掌握了两种不同的旋转球。在探索过程中,他们还制作出了带手柄的板球,以帮助练习者进行手感练习,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从2010年亚运会开始,旋转球投手成为中国女队的制胜法宝,而且我们对于投球手分类的认识也从此有了质的改变。
    2010年亚运会之后,为了将几年来的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沈阳体育学院板球队整理了板球技术、战术、教学、训练、裁判等多方面资料,撰写并出版了《板球运动教程》,这是首部详细介绍板球运动的专业读物。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沈体板球队已经走过10年。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是团结向上、代代传承的精神。队员们在蓝天绿草间学会了尊重,尊重队长、尊重对手、尊重球板;学会了信任,信任教练、信任队友、信任裁判。
    沈阳体育学院板球队一直依托在学校,每名学生的运动周期只有3至4年,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用他们对运动的热情支持着板球在中国的发展。多年以来,板球国家队的主要组成都来自沈阳体育学院,在2009年国家队集训备战2010年亚运会板球比赛的选拔队伍中,沈阳体育学院女队14人参训,男队9人参训;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女队中有12人来自沈阳体育学院。
    如今,沈阳体育学院板球队已经获得了男女各11个全国冠军。未来的日子,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