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将全运展风采从“要我踢”到“我要踢”

  “要我踢”、“我要踢”,这是影响了中国几代足球人的两个词,无论是从“60后”范志毅口中,还是从“95后”严鼎浩口中,都能听到。
  全运会男足比赛同样如此:经历了2005年荷兰世青赛国青队闯入八强的高峰之后,中国足球青少年球队战绩一再走低。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从2009年山东全运会开始,在包括足球在内的“三大球”项目设立了青年组,并通过增加金牌的权重(冠军队三块金牌、亚军队两金、季军队一金),提升各省市、地方投身青少年足球队组建、训练、参赛的积极性。
  三个全运周期下来,“要我踢”取得了不错效果:山东全运会U16冠军队成员王彤、刘彬彬都已经成长为山东队乃至国家队的股肱人才,辽宁全运会U18亚军队成员张玉宁也同样成为备受期待的新星。
  到了本届全运会,无论是U20年龄组的严鼎浩、高华泽、吴伟、飞拉提、张华晨,还是U18年龄组的蒋圣龙、刘若釩都已不再是籍籍无名的“小将”,借中国足协今年推出的“U23球员新政”的东风,年轻的他们已经获得了在中超、中甲赛场登场亮相,与奥斯卡、胡尔克、高拉特、拉维奇、特维斯等世界级球星同场竞技的机会。浙江队队长、中甲杭州绿城队长高华泽说得好,新政的确帮助更多年轻球员获得了出场机会,但对于我们也是鞭策,毕竟只有真正达到了教练要求,才有可能为球队提供更大帮助。
  各省市也普遍加强了对青少年球队的重视:不少球队都聘请了外教,拥有强有力的保障团队,以上海队、江苏队为代表的强队甚至还在全运会之前赴海外进行了拉练。
  难能可贵的是,向好迹象的出现,还是在本届全运会三大球项目“足球三金”全面取消的大背景下。尽管撤掉了“要我踢”的杠杆,但对足球规律愈发了解、对足球发展愈发重视的中国足球已经阔步迈向了“我要踢”的新阶段。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