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精培“种”繁育冠军

  2018年2月22日,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的最后一个比赛日,吉林市籍运动员武大靖顶住压力、力克强敌,为中国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的唯一一枚金牌。那一刻,全国沸腾了!吉林市沸腾了!

  2014索契冬奥会上,吉林市籍运动员李坚柔获得短道速滑500米金牌。

  201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8届亚冬会上,曾荣获短道速滑世界杯男子500米“三冠王”的武大靖摘得两金一银,臧汝心在单板滑雪女子平行大回转项目上摘得银牌,随后又斩获一金,赵欣也有铜牌入账。

  ……

  近年来,吉林市籍运动员在国内、洲际、国际大赛上频传佳音,而这些健儿的身上有着共同的培训“印迹”——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这是吉林市地区唯一一所培养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和为社会输出初中级体育专业人才为主的中等体育专业学校。

  从1990年建校之初的5个运动项目,发展到现在的12个奥运项目,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瞄准“奥运争光计划”,提出了“做名教练、育奥运苗”的指导方针,重点发展冰雪奥运项目,相继培养出了杨阳(B)、王红、李娜、李坚柔、武大靖、韩雨桐、王春丽、梁传启、安伟江、牛佳琪、臧汝心等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为国家和省市争得很多荣誉。

  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选苗模式、“知识+技能”培养模式、“3+2计划”输送模式的完美结合。

  “体教结合”选苗模式是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为拓宽招生和选材渠道、响应国家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号召探索出来的新举措。早在2010年,该校就与有着浓厚体育氛围和良好体育教学基础的吉林市经开区双吉小学开展联办活动,打造吉林市首个青少年足球基地校。此后,该校又与9所中小学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派出足球高级教练李德凯、培养出李坚柔的短道速滑教练郭雪松、培养出亚冬会冠军王春丽的越野滑雪教练隋勇等优秀资深教练员进驻基地校,通过师资合作、训练经费扶持、人才和成绩共享的合作方法,使足球和冰雪运动在基地校得到普及和推广,同时将有天赋、有发展潜质的学生选拔到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

  “知识+技能”培养模式是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新打法。近年来,国家提出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该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和教材,与吉林市第五十八中学进行联合办学,初中学生全部在中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为运动员系统学习文化课提供保障。专业培养方面更是紧紧抓住省市专业队建设“一条龙”的人才培养输送模式。

  “3+2计划”输送模式是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为培养有文化、有素质的优秀体育竞技人才打造的中高职衔接应用型专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输送通道。2017年,该校与吉林体育学院签订“3+2”中职衔接高职办学协议。在运动训练与体育休闲服务管理两个专业基础上,学生通过转段升学考试,可进入吉林体育学院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专业、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就读专科。通过5年一贯制的系统培养,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理想目标。

  近年来,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可谓成绩显赫,自2004年到2016年连续三届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后,2017年新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119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之一,位列第31位;从2018年起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菁英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将连续4年、每年获得不少于130万元的发展资金,用于青少年足球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前不久,又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17年度“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2018年,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将牢牢抓住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的有利契机,在吉林市委、市政府和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领下,乘势而上,力争为省市和国家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