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发展以短道为代表的冰雪竞技体育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七台河市是有名的短道速滑之乡,40多年来,该市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培养和输送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0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共获得世界级金牌169枚,其中冬奥金牌6枚,15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国家级金牌459枚,累计向省和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304人次。七台河市连续三轮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7年2月又升格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7年8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市体育训练基地”。
  2009年,七台河市政府投资1.8亿元建设了七台河体育中心,并在2013年投入使用。该体育中心的建成,结束了七台河市40年无室内冰场的历史。此后,七台河市又相继投入1500余万元资金,用于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的设备和设施建设。先后购置了电子计时计分系统、冰场防护垫、浇冰车等竞赛器材和场地设施,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地胶,安装了价值53万元的训练器材,使体育中心不仅具备了承接短道速滑等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还具备了冰上训练、陆地训练和体能训练一体化的条件。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力条件。
  为推动后备人才培养,七台河市创新工作思路,实行体教结合,牢牢地把后备人才的培养根扎在校园里,坚持抓训练与抓学习、抓品德并重,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与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并重的原则。
  目前,七台河市共设有7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实行“统一训练计划、统一训练内容、统一免费上冰、统一免费接送、统一免费发放训练装备和补贴”的“五统一”扶持办法,以及特色校、业训班到重点班,到省体校、省体队,再到国家队的“金字塔型”选材输送模式。据七台河市体育局局长陈岩介绍,下一步七台河还要加大力度,建设短道速滑特色校,并在大学组建专业队,依托政府补贴和社会化运营,拓展建队的渠道和模式,以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此外,为加强制度创新,七台河市积极推进短道速滑项目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了《七台河市体育局教练员管理制度》,规定了教练员既要当教练,更要当老师,不仅要抓技能,更要抓文化、抓品德,保障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还制定了《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哈尔滨重点班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全部减免了驻哈重点班运动员每年每人7000元的伙食费。
  据2016-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公布的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257人中,来自七台河市的就有257人,占全国注册总数的20.4%,占全省注册总数的41.1%,是全国、全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储备最多、最充裕的城市。人才储备的优势,同样也来自于七台河市对于运动员注册管理的创新。把运动员注册作为学籍管理,实施运动员注册否决制,不注册不仅不能参赛,还不能入队训练、不拨伙食费,实现了驻哈尔滨重点班全部注册,业训班和特色校基本注册的目标,以此杜绝运动员的流失。
  从冰上起步,以冰雪为梯,七台河发展起了以短道速滑为代表的冰雪体育事业,目前已由单一的短道速滑项目拓展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跳台滑雪、单板滑雪、花样滑冰队列滑和冰球六个大项。七台河的冬季项目也正从一枝独秀向多元化发展。
  冬奥会已经进入“北京周期”,我国的冬季竞技体育项目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七台河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后备人才储备优势,为国家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转自2月22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