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玉:为北京冬奥选手提供“金牌服务”

  “每个运动员都会有一个金牌梦,我打了18年冰壶,参加了3届冬奥会,对我来说,离开赛场唯一的遗憾就是缺少一块冬奥会金牌。”一个突如其来的日子,2018年11月22日,王冰玉宣布正式退役。
  如今,王冰玉已转型,成为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冰壶项目竞赛主任。18年,她参加过3届冬奥会、10届世锦赛、11次亚太冰壶锦标赛,经历巅峰也跌落低谷。那时她从没想到自己会参与到赛事组织,“现在我发现原来以另一个身份参与到2022年冬奥会的意义不亚于一块金牌。我希望到时能为参赛选手提供‘金牌服务’。”
  16岁:王冰玉1984年出生于哈尔滨,父亲王大军是一名冰球教练,她的名字也与此有关,“我妈妈原本打算就叫我王玉,为了纪念父亲对冰球的爱才在中间加了个‘冰’字,现在看来真是一种缘分。”
  中学时,王冰玉偶然间接触到冰壶。由于希望女儿有个体育专长,父亲带她到哈尔滨冰壶队体验,没想到16岁的女儿就下定决心要加入这支队伍,执意要成为专业冰壶运动员。
  18年:“冰壶,18年,从少不更事到世界冠军,曾经想着就这样打一辈子吧,想着自己站上2022冬奥赛场的样子,幻想着自己40岁参赛时的情景,想着参加老年组比赛时可能还是会碰见现在的这群对手。”王冰玉说。这18年,她从普通初中生攀上世界之巅,中国冰壶也走过了筚路蓝缕的阶段。“刚开始练习冰壶时是在一个冰球场里,由于很多项目都使用这个场地,所以条件很差。场地上的大本营、前掷线、丁字线等都得我们自己画。”
  2005年,王冰玉与队友拿到了亚太青年锦标赛冠军和亚太锦标赛亚军,开始出现在世锦赛舞台上。2006年,她们开始了自己的亚太锦标赛四连冠。2008年,王冰玉与队友拿到了第一枚世锦赛银牌。2009年韩国江陵冰壶馆,王冰玉所在的中国队8比6击败瑞典队,夺得冠军。当中国队成为世界冠军的那一刻,王冰玉流下了热泪。“9年的时间,所有的付出,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明白。”接受记者采访中王冰玉说。凭借这块金牌,中国女队首次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但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半决赛上,中国队输给了瑞典。“这是我最珍视的一枚奖牌,虽然它是铜色,可能没有金色那么灿烂,但我觉得它还是独一无二的。那是我的第一次奥运会,我的第一块奥运奖牌。现在想来是很难忘的经历。”
  第一年:尽管退役是在2018年11月,但早在当年8月,王冰玉就受北京冬奥组委邀请负责冰壶项目的竞赛准备。转型第一年,王冰玉自称是“新人”。“和做运动员时的视角完全不同,许多细节是在筹办工作中才真正了解到,比如我在赛场上,我想要一张纸巾,我一回头就能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拿到。这并非理所应当,而是有一个非常懂冰壶的人很细心地考虑到了这件事情,为运动员提供了这样的服务还有保障。”王冰玉用细节说明赛事工作人员对项目了解的重要性。在刚刚落幕的冰壶世界杯总决赛中,王冰玉常坐在看台席上为冬奥组委的同事们讲解冰壶的相关知识。“冰壶是很讲究细节的项目,所以我希望能为2022年在赛场上的这些师弟师妹们、我曾经在赛场上的对手们,提供一场让他们觉得很舒服、很专业的比赛,让即使没拿到冠军的队伍也会回味自己的北京冬奥会之行。”
  冬奥会冰壶比赛要进行20天左右。“冬奥会比赛时冰壶场地可能每24小时中间只空置3、4个小时左右,对于每个赛事工作人员都是巨大挑战。”王冰玉说,一名运动员需要经历过大量的实战才能有争金夺银的能力,赛事组织方也需要实战经验堆积才能有“金牌服务”能力。
  时间是人生的量尺,划下新刻度后,王冰玉继续前进。(转自5月15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