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为举重队训练插上科学的翅膀

  走进国家举重馆二楼实验室,训练监控区、康复体能区、恢复再生区等六个板块几十种高科技设备器材错落有致。早在2004年,运用科学监控帮助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员身体指标,为训练计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的工作就在国家举重队开始了。

  每个周末,科研团队都在忙碌着。“周六早晨完成队员的抽血工作,然后进行数据监控分析,我们要保障教练员周日能拿到报告,根据报告制定下周的训练计划,所以周末都在工作。”国家举重队科研主管李清正告诉记者,训练监控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指标包括免疫系统、氧气转移运输系统、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各种激素指标。“免疫系统稳定是防伤防病的第一步,氧气转移运输系统可以监控运动员对大运动量训练的承受能力,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监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指标,激素包括睾酮、皮质醇、雌激素等等检测,能反映运动员的肌肉合成、兴奋性、精神状态等。这些指标从2004年开始,队员每年的采血检测次数在30次左右,这项工作在国家举重队坚持了15年,通过科学监测来帮助教练员及时详细掌握运动员的身体情况,是很难得的。”

  有了科学监控和评估,运动员在挑战极限时才能真正“放得开”。“以SFMA功能障碍性动作评估为例,这个评估能筛查出运动员哪部分存在无痛的功能障碍,这种障碍在顶尖运动员进行极限重量试举时就会出现。比如踝关节灵活性不够时,膝关节要牺牲稳定性来代偿踝关节的灵活性,这样膝关节就容易受伤。通过评估发现身体各部位的无痛功能障碍,可以帮助运动员防患于未然。”李清正告诉记者,每名运动员房间都有一些无创的监控设备,可以帮助他们更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恢复再生区配备了最先进的高科技恢复设备,有助于全身性疲劳恢复的微压氧舱、漂浮舱,也有针对局部性恢复的加压冷疗、脉冲加压设备。“最近这段时间还是储备期,运动员来这里的次数不多。等到冬训开始上量上强度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上来,一旦感觉通过睡觉、队医治疗都恢复不了疲劳时,他们就会运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来帮助自己,教练员也对这些设备了如指掌,会提醒运动员应该做什么,能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伤病。”李清正告诉记者,伤病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练员有充分的意识和有效把控占主导作用,队医针灸、按摩等治疗紧密配合,数据监控、营养补充、恢复再生等设备和手段也跟上了,再辅之以最先进的声、光、电、磁的物理治疗手段。

  15年不断精进的科研团队,为国家举重队的训练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转自11月12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