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场馆里的高科技——水冰转换 水立方游泳池里“玩冰壶”

  在国家游泳中心举办冰壶比赛,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在夏奥水上项目场馆举办冰上项目比赛。为了在满足冬奥赛事场地要求的基础上,继续保有场馆奥运遗产属性和水上项目功能,国家游泳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冰转换”方案——通过支撑体系和移动式制冰系统,完成“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功能转换。

  据介绍,这个方案起初并不被世界冰壶联合会支持,由于冰壶场地对冰面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他们更倾向于把泳池填平的方案。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介绍,为了实现 “水冰转换”的“中国方案”,技术团队对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进行了定向科研攻关,并通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改造,最终确立了“在泳池内架设可拆卸钢结构,再铺设混凝土预制板,之后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及配套管线”的方案,实现了泳池到冰壶赛道的转换,打造出了符合冬奥会冰壶赛事举办标准的转换基础、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体育照明系统和控制系统。“我们通过对比测试,在6种材料组合里选择哪一种是最强、最稳定的,最后确定使用轻型钢结构和大块混凝土。”杨奇勇介绍说。2019年底,国家游泳中心在北京冬奥场馆中率先制出了“第一块冰”,举行了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对制冰系统、冰壶场地结构体系等进行了全冰面测试,得到了世界冰壶联合会的肯定。

  冰壶项目的制冰工艺极为精细,对冰面的品质要求十分严苛。为满足项目要求,国家游泳中心在场馆改造中研究建立起覆盖全建筑空间、集成多种终端、自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的群智能控制系统。数百个智能控制节点、上千个各类传感器织构成的强大“神经网络”,能够并行处理至少30个场馆管理任务。拥有“更强大脑”的智慧“冰立方”可以瞬间完成多种模式的更新和切换,为冬奥赛后场馆的冰上、水上赛事、演出、展览、参观等各类活动提供功能、环境保障。

  要想做好冰,还要摸透冰的脾气。为彻底解决冰场的裂缝问题,科研团队采用现代力学的热-力耦合机理,微观到冰的分子结构,宏观到冰场与人、环境的相互作用,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群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冰面与室内环境的实时感知与精确控制,最终制作出“乖巧听话的冰”。(转自8月7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