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梦想 脚下有力量 辽宁女足小花蓄势绽放

  “红颜娇美承受雨打风吹,梦想鼎沸无惧无悔,风雨彩虹铿锵玫瑰……”歌曲中壮美的画面,在这一刻定格——辽宁省柏叶体育训练基地足球场,国家女足原队员、辽宁女足知名教练员马琳和李秀馥带领着30多位不满15岁的女孩正在这里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她们苦练技术、强化体能、恶补短板,几乎每天都保持6个多小时的训练量,风雨无阻,逐梦前行。

  “因为心怀梦想、有目标,大家在一起训练士气很高,自觉性和凝聚力很强,即使苦点、累点也值得”,辽宁少年女足主教练马琳告诉记者,虽然因疫情原因青少年女足联赛一直处于延期状态,但整个队伍丝毫不敢放松,整个训练计划排得满满的,文化教育、专项技术训练、技战术对抗训练、强化体能训练……运动队每天忙碌而充实,各项训练和文化课程井井有条、自律而高效。

  李秀馥说,她和马琳有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期待中国女足早日获得世界冠军。在作为女足球员的时代,她们切身感受过1996年奥运会和1999年女足世界杯冠军与中国女足擦肩而过的遗憾。如今,走上教练员岗位后,她们一心扑在女足事业上,就是希望能为辽宁省、为国家队培养更多优秀女足人才,助力中国女足早日圆梦。

  女足选材难,愿意踢球的女孩子不多。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女足发展的难题。为了让更多女孩子爱上足球、选择踢球,马琳和李秀馥一直在辽宁女足基层默默奉献着。据辽宁省体育局足球中心负责人傅野介绍,2003年底李秀馥在辽宁女足最需要她的时候毅然从日本回国执教,山东姑娘马琳二话没说来到辽宁,“当时就是想与好姐妹一起干点事儿”。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们一干就是16年,与球员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尽心尽力。

  眼下,马琳和李秀馥带领的这支小女足在2017年底才组建起来,当时只有10多人。为了让更多、更好的苗子踢球,她们想尽办法在全省、全国选材,积极与孩子家长沟通、做思想工作,积极践行“体教结合”,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37人了,除了省内的孩子,还有来自山东、浙江、广西、海南等多个地方的小球员。

  在训练现场,记者看到队中30多名队员在5名教练的率领下利用各种器械进行强化体能练习。“在以往足球训练中,基本就分为有球训练和无球训练,有球就是传控、射门,无球就是跑步或者在力量房里训练,比较单一。近年来,辽宁省体育局领导非常关心女足发展,多次深入基层、视察队伍、解决各种难题,并要求我们教练组转变观念、创新方法、狠抓作风建设,再加上国家体育总局强化体能、恶补短板的指示要求,我们在训练手段和方法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和改变,目前来看训练效果更佳。”马琳介绍说。

  训练中,一名女足队员把橡皮绳系在腰间,另一名队员拽住另一端,然后起跳进行争顶。马琳表示,类似这样的细化专项训练,每周会进行4次。“这些变化多样的训练,既能加强队员们在高速度、高对抗中的技术运用能力,还能增强她们的核心力量,有效预防训练中受伤。平时也会安排一些挑战性很强的训练,让大家通过团结协作去完成,增强队伍凝聚力。我们还会经常组织大家观看励志影片,让大家养成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好习惯。”

  14岁的王爱芳不仅是辽宁少年女足的核心后腰,更是中国少年女足主力队员。一堂训练课下来,王爱芳早已是满头大汗。“其实每天的训练也确实挺累的,但是想到心中的目标和理想,再累也不觉得。尤其是现在的训练内容更丰富了,每次训练都非常开心,很有收获。”王爱芳朴实的语言,其实是更多孩子的心声: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日前,辽宁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凯专门来到基地观看队伍训练,对运动队刻苦训练和拼搏精神给予高度评价:“青少年女足是铿锵玫瑰的未来之星,多年来教练组通过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在队伍建设上抓得紧、抓得实、抓得细,在训练内容上有了更大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多次观看训练和比赛,能感受到队伍几乎每天都在进步,更难能可贵的是小球员身上所迸发的阳光活力和执着精神,让人着迷,令人欣慰。”

  小荷才露尖尖角。在老一代女足名将的倾力培育下,这些足球场上的小花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辽宁女足、中国女足的未来值得期待。(转自6月8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