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落地 冰雪运动亟待更多助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还比较严峻,希望能有更多力量能加入进来。”谈及目前体教融合政策在学校的落地情况,不少冰雪特色学校负责人面露些许为难。《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已有一个多月,各地学校认真对待落地文件中的指导意见,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改变主观情绪对人们的影响还需要时间。
  随着冬奥会脚步的临近,中国冰雪场馆数量迎来了快速增长。在多项政策的支持下,冰雪场地大多热衷于承接冰雪进校园活动,这对学校和场地方而言是双赢。《意见》中强调,体育部门对青少年各类集训活动开放,接纳在校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冰雪活动,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但并非所有学校都能找到适合的场地。往返冰场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最为理想。一个冰场可以辐射方圆10-15公里左右的学校,但学生们往往一年或一学期只能上冰一次,大部分学校只能保障校队每周一次上冰。想要更长时间上冰时,队员们只能早出晚归充分利用冰场的“边角时间”。雪场理论上辐射面积更大,但由于地理原因,学校大多只能在长假期间组织学生前往,而且滑雪相对滑冰的危险性更高,大规模组织中小学生滑雪的次数明显更低。
  即便如此,全国2000左右个冰雪场地对全国中小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想要冰雪课程常态化,现有的冰雪场地远远不够。在冰雪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选择冬天浇筑室外临时冰场。2019-2020学年度,哈尔滨市685所中小学校开设冰雪课程,128所学校召开冬季运动会,浇冰场476块,建校园简易滑雪场地89块,中小学校冰雪课实现全覆盖。而在其它地区,仿真冰雪成为不少学校的选择,但即使是仿真冰雪,也很难像足球、排球等器材简单耐用的项目那样在学校频繁开展。
  “我们知道的大学生冰壶比赛只有这一个。”在上周末开展的第三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冰壶比赛中,来自北京大学的队员王远方说。赛事是检验运动员实力,激发运动员热爱这一项目的重要环节,但即便是群众基础较好的冰球、花滑、短道、滑雪等项目,也由于学业压力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赛事体系呈现向上紧缩的非正常形态——小学可以参加的赛事最多,初中有所减少,高中赛事近乎绝迹。运动员数量的减少致使赛事难以举办,赛事的稀缺导致运动员更难得到正反馈,难以坚持,最终恶性循环,项目推广事倍而功半。
  客观条件限制冰雪运动体教融合进度,更束缚人们的体育教育观念,“只有学习不好的才去练体育”这一观念仍然存在。2020年全国青少年夏季滑雪挑战赛因为参赛人数过少取消了U18组别。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形成合力,双方协力,兼顾提高和普及两方面,既有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层面的提高,也有面向大部分学生的普及性发展。“我们学校希望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做‘书呆子’。”北京大学体育部教授何仲恺说。
  政策保障已到,但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冰雪运动发展亟待更多助力和多方支持。(转自11月6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