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变了角色 不变热爱
机缘巧合,我的第一次全运会之旅回到了熟悉的地掷球赛场,而这也是地掷球第一次作为群众项目进入全运会,对我来说,这也是特别的缘分。尤其是这次河南队小金属球的运动员竟然就是我的小学和高中老师,让我不禁想起了从小学到高中和地掷球相伴的那些时光。
起初,地掷球是我的一种“特权”:可以不用军训,不用上自习,还能在高中学习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出去打比赛,去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地方。后来慢慢懂事了,有了更多感悟,我在球场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塑造了更顽强的性格,也培养了对体育的热爱,后来跨专业成为一名体育记者。
高中毕业后,因为来到北京上大学,我没有坚持再练地掷球,可是这次以全运会记者的身份能让我有机会再次来到熟悉的赛场,通过镜头和笔触把地掷球介绍给更多人认识。再看我的老师们,更是一直活跃在地掷球的赛场上,在家乡坚持普及推广地掷球运动,并把这项运动一届届教给了更多学生。
而且,不仅是我的老师,在赛场上通过和一些运动员领队交谈,很多人都是坚持在当地推广地掷球,十几年,二十几年,还有一些队伍的领队和教练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是这一个个的个体推动着小球运动不断发展,把这项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运动推到了全运会的国内最高舞台。相信这也激励着更多地掷球人以此为事业,继续推动这项运动走向更高的舞台,被更多人熟知。(转自9月17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