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探索体教融合发展新模式——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 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青少年体育发展之路怎么走,天津市体育局一直坚持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

  在具体做法上,天津一直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天津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时代学校体育以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原则。为此,天津以寒暑假、全国“爱眼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广泛开展符合新时代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运动营”活动,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积极向青少年宣传推广健康生活新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同时,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据介绍,天津一方面积极探索体校改革,支持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探索建立市级体校分校,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体校特色化、专业化、社会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还积极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以适当形式与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并坚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针对青少年学生因升学而造成运动训练无法延续的现状,指导、鼓励各区整体合理规划项目、学校、升学片区布局,系统性发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整合场地、设施、专业技术人员资源,形成区域性、相同项目训练、学校学年段衔接有序的“一条龙”体系,如河西区羽毛球、滨海新区排球项目模式等。

  不仅如此,天津为提高青少年训练基地发展建设水平,拓宽青少年业余训练根基,更在积极推进多个“过渡”——青训基地建设由体育局命名制向项目中心与基地共建制过渡,对象重点由面向业余体校向面向具备条件的学校、社会力量等过渡,由资助经费制向协议使用制过渡,形成市体育局负责宏观规划监督、辖区体育部门保障支持、项目中心“一竿子插到底”有效管理指导、基地建设单位发展方向明确的“扁平化”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同时,充分发挥竞赛活动的杠杆作用。改变原来学校体育只注重锻炼身体的目标(仅关注增强体质,且更加强调增强个人体质),向学会、勤练、常赛转变,充分发挥竞赛活动对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杠杆作用。体育、教育部门协同推进市级年度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推出一批打破注册限制,符合社会化运行规律,注重参与和提高相结合,满足青少年及各类社会力量需求的赛事活动。(转自8月31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