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聚龙队全力备战

  “力量!嘿!水下!嘿!……”温州市水上中心内,一阵阵整齐的口号从水面上传来,温州苍南金厨娘聚龙龙舟队(以下简称聚龙队)又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他们将在不久后代表浙江省出战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项目龙舟比赛。

  聚龙队成立于2016年,在参加全运会的队伍中属于年轻的一支。但在参与集训的队员中,有“90后”也有“60后”,陈文斌出生于1962年,是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而且他与队中的一位划手、出生于1976年的陈仕平是叔侄关系。尽管叔侄俩已经接触龙舟有数十年,但经历长时间以队伍为单位的封闭集训,并且还要参加全运会,这还是头一回。

  尽管不是专业队员出身,但为了更好地备战,队员们依旧按照专业队的标准认真训练。平均每天划行25公里是他们的常态,不少队员还会随身携带一个容量2200毫升的水瓶,而像这样装满水的水瓶,队员们一天至少要喝光3瓶。训练的辛苦正是为了让队员们更好地适应比赛节奏,从而有更多出成绩的可能。

  “第一次来这里训练的时候,教练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让我们划了5千米,那次划完真是累得不行。”回忆起首堂训练课的经历,陈仕平至今记忆犹新。他坦言,训练虽然辛苦,但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要想出成绩,训练肯定是要有强度的。”

  与身为划手的侄子不同,陈文斌在队内的角色是鼓手,而想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同样离不开平时的苦练。“作为一个鼓手,平时需要勤练体能,没有体能的话鼓是敲不下去的。”陈文斌表示,打鼓时气息的控制很重要,因为鼓手在比赛时需要控制节奏,有的时候还需要喊几嗓子,这些都需要以充沛的体能为基础。“集训之后,教练要求我们用单手打,如果用双手,节奏就容易乱,所以我现在练得右手都比左手粗了。”陈文斌笑着说。

  由于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封闭集训至今也已一月有余,如何平衡家庭、工作与集训之间的关系,对于队员们而言是一门学问。所幸,叔侄俩都得到了家人与单位的支持,每天晚上与家人视频,成了陈文斌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每当看到家人的笑脸,训练的疲惫就会一扫而光。

  对于如何安抚队员的情绪,队内也制定了相应的策略。“训练量上来后,队员们的心理会产生波动,这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经常找队员们谈心,也会充分利用每一次康复的机会,减少身体上的损伤,这样他们的总体状态就会慢慢稳定下来。”聚龙队训练负责人陈迦勒说。

  受到疫情的影响,原定于9月1日开赛的全运会龙舟比赛宣布延期,这意味着队员们封闭集训的日子也将延长。“我们现在就希望比赛能早点开始,用好的成绩为浙江争得荣誉,同时也证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陈仕平说。(转自8月13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