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巡礼——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在创建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工作中,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作为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向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科学的体育健身服务。目前,东城区的全民健身事业正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目标发展。


深化拓展“三纳入”实效


        东城区扩大“三纳入”实效,进一步深化拓展,确保了全民健身在区政府各部门工作中的地位。一是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东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二是纳入区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事项都列入了区政府折子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三是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坚持逐年提高全民健身工作经费比例。2011年东城区的全民健身经费除硬件设施建设外,共投入了1346万元,东城区常住人口群众体育事业经费达到人均14.6元。为进一步扩大“三纳入”的实际效果,又在其他工作领域进行了深化拓展。区委组织部将全民健身纳入了区属单位“一把手”工程;区委党校将全民健身纳入了对全区处、科级干部培训内容;区委、区政府将全民健身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全区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的范畴。
 

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


        东城区现有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近4000人。东城区在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以培训促管理,以不同形式强化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管理。在街道开展了社区工作者及楼、门、院长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培训;制定了《东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和《社区首席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办法》,每年在全区187个社区中开展“社区首席社会体育指导员” 评选,对评选出的“首席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人给予1000元的奖励;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平台,创新形式,以赛促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能力水平,积极举办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和优秀健身团队技能展示,对在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中成绩突出的团队给予8000元的奖励扶持,全区首次评出了34支健身团队;着力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在区属机关干部中开展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和全民健身志愿者招募工作,2011年有700余人次参加10个健身项目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充实和优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使东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


促进场地设施服务均等化


        积极做好区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整合,有效缓解群众健身需求与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以扶持建设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活动室为重点,加大建设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健身场地设施,2011年建成了东城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并已对群众开放,部分街道的体育健身中心也正在建设中;整合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有效盘活区内社会体育资源。区财政从2011年开始,每年投入500万元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单位)进行奖励扶持;对辖区内具备开放文体设施的学校、社会单位、公园的健身设施全部对街道、社区居民进行开放;为全区现有的200余套全民健身工程,开放体育健身设施的学校、社会单位和10座公园的健身场所及设施统一购买了公众责任保险,进一步保证了健身群众的权益。


健身活动全年不断线
 

        长期以来,坚持“群众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广泛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一是精心组织开展北京市民“快乐周末”系列比赛活动。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三届, 今年又增加了“三对三”篮球、迷你高尔夫球、体质测试等三个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直接的体育健身服务。二是经常性、日常性活动贯穿全年。今年,紧紧围绕全民健身月,将举办“和谐杯”乒乓球比赛、全民健身月开幕式暨优秀健身团队展示、“区长杯”长跑比赛等区级活动。同时,全区各单位将围绕全民健身月,组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并将持续到12月份。三是深入开展“一街一品”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各街道从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和“世界城市窗口区”着眼,结合本街道辖区内的自然环境、民族特色、传统节日等体育文化元素,发挥本区域的体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培育街道的“一街一品”品牌活动。目前,17个街道都基本形成了能突出本街道地域特色的“一街一品”活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