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运动会打造市民自己的“奥运会”

    成功举办的首届市民运动会,历时150余天,至今令人回味,叫人难忘。这一中国体育的创新之举,是“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一次成功范例,是上海体育创新转型的一个缩影,走出了一条崭新的为市民度身定制的运动会之路。最终达到了“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健身人口、提高社会参与程度”的目标。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表示,“市民运动会根植于民,体现了上海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服务市民理念的拓展,也从赛事成功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属于自己的“奥运会”


    50个大项、2399个小项、103个代表团、600多万人次参与,让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参与各项比赛。“阿拉自己的奥运会”得到了市民最大程度的认同,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已不能用传统意义来衡量。
    记得开幕后的首个比赛项目,“上海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就引起积极反响。1320名中外选手从静安公园一拥而出,他们选择徒步、轨交、汽车和轮渡等出行方式,穿梭在浦江两岸,将全民参与健身的理念传达给了全市人民。随后,主办者又在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增设一次定向赛,有700多市民热情参与。职工体育健身四季大联赛,也以青年职工定向赛收官,吸引来自49个区县局产业工会的1300名青年职工参加。
    赛事与奥运相伴,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践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当初组委会的目标,是希望参与人数能达到100万;可这一数字不断被刷新,到闭幕前夕,已经突破了600万人次。
    李伟听被一位市民的体会所感动:“市民运动会让我们看到自己,认识了自己。”确实,让市民“认识自己”,关注自己,正是赛会将 “民”字贯穿始终,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将体育的快乐和幸福带到人们的身边。


多彩文化美丽绽放


    作为提升城市体育文化的赛事,首届市民运动会注重渗透文化元素,从倒计时的主题宣传,到征集会徽、吉祥物;从推出图案生动活泼的宣传海报,到发布市民运动会会歌《快乐健身歌》,作了有益尝试。多彩的体育文化和海派文化互相交融,对营造赛事氛围,提高市民知晓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各大媒体合作,展开征文、摄影比赛;国内许多网站纷纷转载上海创新思路、以“民”为本,举办市民运动会的报道;通过百度网搜索“市民运动会”的各类信息近300万条。与此同时,更多利用了新媒体的发展,如开发整合市民运动会官方网站、965365上海体育发布政务微博等网络载体;与市政府官方微博“上海发布”有效互动,开展市民运动会“微访谈”;开通965365上海体育公共服务热线等,增强宣传效果、渲染良好氛围。
催生“人气”改变“难点”
    篮球明星姚明说:“通过这届市民运动会,不仅使我们大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通过运动,舒缓工作压力,也能加强和亲朋好友间的沟通,让我们之间更加温馨、友爱。”
    体育带来激情,运动收获快乐。各单项体育协会、社会各界都发动起来,多办赛、办好赛。市信鸽协会、市剑道运动协会、市龙舟协会、市乒乓球协会、市网球协会等都有各自比赛,喜爱运动的市民都可找到施展的“舞台”。
    有数据显示,市民运动会在推动 “困难人群”参与锻炼上取得较大突破:中青年在参与市民中达近四成。而每个区县的展示周及各类群体互动活动,将市民运动会的精彩纷呈覆盖全市,成为集聚人气的有效载体。真正做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