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三对三”比赛成为传播篮球的火种

    1月24日至27日,2013年百家争鸣三对三篮球训练营在国家体育总局篮球馆进行。

    篮管中心社发部主任许闽峰告诉记者,“如今这一赛事已成为传播篮球运动的一枚火种。”之所以这样说,有一组数据十分令他振奋。最初的时候,这一赛事也就是7万人左右,200多个比赛点,随着赛事影响力和规模的扩大,到2012年,已在全国500多个城市布点,成为18万多人参与的大众篮球运动,且这一数字每年还呈万的倍数向上递增。
    2011年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三对三会议上,许闽峰向国际同行们介绍了三对三在中国的发展,当他提到每年十多万人参加这一大众三对三比赛,赛事从开始至结束要经过数月的时间时,与会的欧美代表都以为这是几年来的数据累加。“不,这只是一年的数字,如果要是累计应该是上百万。”全场被轰动了,大家都为这样的规模惊叹。当他们讨教是什么方法可以让一项赛事变得如此庞大且参与人数众多时,许闽峰告诉他们,“只能在中国,他的组织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
    许闽峰在解读“不可复制性”时说,一是这一餐饮机构的行业特点明显,店面遍及全国各地,只要有店,就有报名点和比赛组织点;二是两家的优势被有机结合起来,赛事报名和最初的组织利用销售网点作为站点,因而构成了一张三对三的硕大篮球网,又因三对三对场地、人员的限制较少,所以参加者十分踊跃。篮协则在赛事技术环节上当起了坚强后盾,利用各级体育协会,在裁判力量、竞赛编排、比赛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正是这种相得益彰的结合,促使这一赛事似火种一般传遍大江南北。
    许闽峰介绍,伴随着赛事的不断完善,从最初的单循环发展成双循环,有的地方还觉得不过瘾,如今成为三循环,每年8月喜欢三对三的篮球爱好者就开始就近报名,参赛队伍也是五花八门,以店为单位,球友、社区、学校,甚至僧侣和大山里的孩子们等,都会组队参加比赛。比赛从常规赛开始,一打就是好几个月,多数是在周末进行,然后逐级向上,市级、省级直至全国,最后决出草根中的篮球王者。广东宏远的刘晓宇就是首届比赛的MVP,他当时是长春十一中的学生。
    在“天天锻炼,健康一生”的理念下,在“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的指导思想下,这一赛事不仅已成为品牌,而且在去年7月还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海参崴举行的国际篮联三对三大师赛,并获得第九,让这些草根们高兴得不得了。
    这其中还有一个背后的故事。当时派谁去比赛有两种意见,一是派青年队,二是派业余队。在听取了汇报后,篮管中心主任信兰成把票投给了业余草根一族,他坚持既然是大众性的草根篮球比赛,就应该让草根一族的代表去参赛。最终从这一赛事走出来的佼佼者们有机会代表中国去参加大师赛,而且,今年他们还将有优秀选手去参加这一国际比赛。

孙秋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