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市蒙圩镇流澜村连办九年村运会
蛇年春节期间,广西桂平市蒙圩镇流澜村的篮球、拔河比赛以及打铜锣、猜谜语等文体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乡亲前来参与,古老的村庄如同一片欢乐的海洋。乡亲们说,这样的春节文体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九个年头了,每次参加活动都像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很亲热很开心。
传承文明的桥梁
农历蛇年初一,春雨霏霏。和往年一样,岑志满、岑春满、岑湘桓等村中长者天一亮就来到尖岭晒场,清扫用晒场改建的非标准篮球场,为开赛做好准备。一身新衣新裤的乡亲们也陆续赶来,边互道新年好,互祝新春如意,边加入开赛前的准备工作。8时,新春文体活动的序幕拉开了,村民自豪地称这是“流澜村运会”。
尊老爱幼、宽厚善良、知书重礼、团结互助是世代农耕的流澜村的纯朴民风,但随着分田到户,尤其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期,有少数人看重个人得失给纯朴民风带来不良的影响。经多年的种种尝试后,大家感到开展春节文体活动效果最好,一是便于乡亲们开展团拜,二是节日喜庆大家容易沟通。
这些年,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提要求:文体活动没有经费,大家你捐100元我捐300元,少不嫌多不拒;场地脏了,大家从家里拿来扫帚主动打扫;看球赛时有人过于激动站到场内了,大家互相拉拉衣袖提个醒。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以尽心尽力谋村庄的发展为荣。
赛事成了传递文明的桥梁。这些年,无论哪家有红白喜事,守望相助的乡亲们都主动前去帮忙,无需叫唤也不提回报;邻里纠纷,婆媳不和,孩子厌学,都有热心乡亲主动去劝解;谁家遇到特殊的困难,村里会用活动捐集的剩余经费给予适当资助。
增进友谊的使者
比赛通常以村里原有的生产队为基础,各组织一个队参赛,赛讯逐渐传开后,邻村、镇上也组队前来参赛,每年参赛队伍数量不确定,赛期也长短不一。入村便是客,上场就称友。
赛场上,队员们把交友和开心作为根本,在尽力拼搏的同时做到只争不吵,谁动作大了一点,或是裁判判决有争议,场上一笑了之,场外则报以鼓励和提醒兼有的掌声。赛场是原生产队的晒场,修修补补也克服不了高低不平,作篮球场长了,作拔河场短了。蛇年初一的拔河赛就遇到了尴尬:10队对决13队,10队丢了第一场,第二场换场地后赢得很轻松,第三场再换场地,眼看只有几厘米就拔过终点,尽管拉拉队喊破了喉咙,可最终还是没能赢,原来后面几个队员根本用不上力,乡亲们笑10队手气好抽到了高低不平的场地,可当裁判问10队是否要重赛时,大家都说:13队赢了比赛,我们赢了友谊,双赢是最好的比赛结果,不用重赛了。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帮手。流澜村人居密集,同时还与棉宠、罗容等6个村庄为邻,邻居、生产队、村村之间,房屋、田地、水网相连。俗话说,牙齿和舌头还有磕碰的时候。小孩打架了,牛吃庄稼了,水源被截流了等等,常有些鸡毛蒜皮的事烦扰村民,遇到这种情况,参赛队员总是自觉充当调停人,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传播信息的平台
三叔的儿子很孝顺,六伯的儿媳妇很会处理婆媳关系,棉宠村唐家的鱼很好吃,罗容村覃家的莲藕特别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惠及农业农村的一号文件……场间休息时,乡亲们总是三五成群在一起传递各种信息,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问个究竟,使别人的经验为自己所用。
这些年,流澜村的田地很少丢荒,乡亲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同时,靠科学养殖及输出剩余劳动力等,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小洋楼取代了砖瓦房,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开辆小汽车早已不稀奇,村里也常利用这个平台来宣布修路、修水渠等重大事宜,谁家的猪要出栏、田地要机耕、父母要摆生日宴、子女要娶嫁等等信息都一条条发布,所以近亲远邻都想知道这个知名村庄有什么新鲜事,一传十十传百,有的甚至从百公里外专程赶来获取信息。
为方便大家,乡亲们自觉将信息分类,经商的、运输的、外出务工的、农耕种养的、家庭传统伦理的自成一体,随便一问就知道找谁,有的还抄成海报贴到墙上,或制成卡片直接分发。
(岑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