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之50年代:上海弄堂里的体育课
我当年就读的小学是上海河南中路小学。回想起来那个学校十分简陋,木质结构的楼梯、楼板,走起来都会咯吱咯吱作响。没有礼堂,没有操场,如果上体育课,只能在稍微宽敞一些的底层过道上进行。
不是所有的体育课都能在这个过堂里上,只有那些占地面积不大的体育活动可以在这里进行。如做广播体操、打乒乓球、跳远、跳高、跳跳箱、跳山羊、爬竹竿,这些还都凑合,但楼上楼下的教室里都能听到体育课的哨声和口令声,需要上文化课的学生有较集中的注意力。
但要是跑步那就不能在这里就合了,就只能到校外的弄堂里进行了。说起来弄堂也宽敞不到哪儿去,也就是宽三四米,但已经是各种活动集中的“广场”了,幼儿园小朋友晒太阳、居民家晒被子、里弄生产小组缠线轴都在这里亮相。
有一次体育课跑六十米,不甚宽的弄堂只能两个学生一组地跑;不长的弄堂终点线只能设在弄堂口。轮到我们这组跑了,我努力奔跑着把同伴甩在身后,率先冲线。然而就在这当口,我跑出弄堂口的一刹那,一辆卡车正好驶过弄堂口的那条马路。好在开车的老司机经验丰富,及时减速刹车,我一头撞在了车门上,吓坏了老师和司机。我从地上爬起来好像身体的每个零件都能运转,只是一些皮肉的挫伤。
还有一次我们班正在弄堂里上体育课,一个高高的外国男人来到我们跟前,拿个相机前后左右地照个没完。那时能见到一个外国人可是稀罕,同学们表现得都有些不自然。其状况有点像有时候我们记者去偏远村寨采访。直到我们那节体育课同学们列队结束的时候,那老外为了感谢我们的“配合”,要跟我们的同学握手,但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伸手。最后,队伍里只有我站了出来,把我的小手塞进了那只宽大的手中。事后老师在学校当众表扬了我,说我的表现符合我国当时刚刚开始对外交往“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