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晋安区新店镇“腰鼓之乡”快乐传承

    “她小时候我教她,她现在已经可以教自己小孩了。”在福州晋安区新店镇,有这样一对母女,妈妈吴迎秋是远近闻名的“腰鼓带头人”,女儿吴佳如今也加入传承行列。她们带领上百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起,要让腰鼓在新店镇这个“中国腰鼓之乡”发扬光大。

家家户户都会打腰鼓

    “舞起来!”伴着整齐的腰鼓声,红色的绸带上下左右飞舞着。早上9点多钟,在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金城社区里,十几个腰鼓爱好者在吴迎秋的带领下正在操练着,旁边还有一群舞着钱箭的妇女。
    这样的健身点,新店镇所在的晋安区有两三千个,分布在多个社区、街道和自然村。55岁的吴迎秋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她每天都要走进这些站点指导健身群众打腰鼓。“我15岁就接触到了腰鼓,现在我们新店镇家家户户,最大年龄70岁,最小7、8岁,都会打腰鼓。每年的晋安区民俗文化节、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等,几乎所有在福建的民俗活动,我们都会去表演。”说起这些,吴迎秋很骄傲。经过40年,她和一帮姐妹们一起探索排练了很多腰鼓动作和套路,现在小到十几人、大到300人的腰鼓队伍,全都能组织得有模有样。
    “每天我还要去附近小学的体育课上教腰鼓,在晋安区很多小学的体育课和兴趣班都有腰鼓内容。我每天声音都是哑的,最近要带麦克风了。”吴迎秋笑着说,“有些家长怕小孩背着鼓吃力,刚开始不太同意,我就去找他们,一一解释打腰鼓锻炼身体的好处,他们现在都很支持孩子学习腰鼓。”

祖孙三代的腰鼓情结

    打了40年腰鼓,吴迎秋只有在怀孕生产的时候歇了一阵,一生完女儿就迫不及待重拾鼓槌。“只让女儿吃了三个月的奶,我对腰鼓实在太热爱了。这些年我真的是忽略家庭了,好像除了生孩子,家里其他事我都没操心,我老公特别好。他常说要是换一个人,可不会让我有这种自由,家里什么事都不用管。”有几次吴迎秋生了病,在家跟老公抱怨病得重。“接到别人电话说‘吴老师你来教我们吧’,我好像立刻病就好了。我老公嘲笑我说‘你不是病得很厉害吗?怎么一听到去教腰鼓就跟能飞了一样’?哈哈,特别有意思。”
    为了腰鼓后继有人,吴迎秋把女儿吴佳也培养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如今吴佳已通过国家级指导员的培训。“我女儿现在3岁,也会打腰鼓了,有一个小鼓给她打着玩。我妈她们有时候在排练,我把女儿带下来玩,看一下就会了。腰鼓的鼓点就几个,你真正开始学10分钟就学会了。”吴佳告诉记者,福州市的仓山、台江、马尾等地的腰鼓活动,都是从新店发起的。“以前我和妈妈经常骑摩托车去教腰鼓。平时的动作、造型、队形都是我妈来编,然后我来帮忙做音乐,我们3000人的腰鼓活动都做过。”吴佳告诉记者,一开始她们接触的都是农民,“慢慢转成去社区、学校教腰鼓,我们也可以算是‘农村包围城市’呢。”
    为什么吴迎秋一家都要“发扬光大”腰鼓呢?“我们这是国家命名的“腰鼓之乡”,文化需要传承。腰鼓对身体锻炼也有好处,很多人觉得上午活动量不够,来打打腰鼓活动量很大。这是一种全身运动,一个套路3分钟下来就全身都是汗了。”吴迎秋拉来她的好姐妹王维、蓝秀蓉等,三个人都五六十岁了,打起腰鼓来的精气神却胜过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容易有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的,不运动不行。我们早晨、晚上都打腰鼓,每次一两个小时,自编自创。社体辅导员一带十,十带百,全镇的人都会打了。我们新店的腰鼓要不断有人继承下去。”

(袁雪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