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职工体育巡礼 深山峡谷里羽球飞

    从青海省西宁市出发,记者坐车1小时左右来到了李家峡水电站。建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的李家峡水电站共分两个区域,一是工作区、一是生活区。下午在工作区记者看见各岗位职工忙碌的身影,5点半时我与下班的职工一起坐班车回生活区。从周一到周四职工重复着从宿舍到工作岗位两点一线的作息时间。唯有周五下班后,他们才坐班车回到西宁的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精心布局

    在李家峡水电站工作的职工注定要做出一些牺牲——每周4天与家人分离。家在闹市区,水电站建在深山峡谷中,遥遥百里路,难以天天回家。不过这不是主要原因,水电站犹如战场,时时刻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万一。用职工的话说,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李家峡发电分公司综合部副主任马宁秦介绍说,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工作,有的年轻人会耐不住寂寞,以前也出现过年轻人跑了的现象。所以要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如今,李家峡水电站每年都要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类比赛,在满足职工健身热情的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职工参与体育活动。正是马宁秦与同事们的精心“布局”,现在80%的员工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充实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硬件设施的完善也让职工们玩得开心。记者看到这里健身条件足够员工们折腾的——综合体育馆、室外篮球场、足球场、400米跑道、健身路径等,应有尽有。此外,在这里健身全部免费。
    “只有打球时,会忘掉一切,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这是他们公司员工的心声。

挑灯夜战

     晚上7点半,综合体育馆准时“开门迎客”,打乒乓球的职工来了,健身房内的健身器械上也满员了。最热闹的当属羽毛球馆,“选手们”先是热身,之后便开始了暴风骤雨般地厮杀,偌大的场馆里回荡着喊声、笑声。
    打完球,人人一身汗,坐在场边擦汗喝水,边聊天边休息。一会儿,重新组合的选手又开始新一轮较量。六人当中,最小的宋亚军也有三十好几了,还是位妈妈选手;其余,都四五十岁。别看这些中年人,打起球来还真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儿,就连唯一的女选手宋亚军也不例外。安生部机械主管王新刚开玩笑地说,“我们把她当男人使。”宋亚军则高兴地说,“与他们打球进步快。”
    这些选手中,有好几人受过伤,李家峡发电分公司综合部党群主管李新华告诉记者,“我们还有一位选手跟腱断裂过。”宋亚军、郭海春都曾肌肉拉伤过。王新刚年轻时干活不注意,后来发现第三、第四腰椎间盘突出,疼得天天必须吃止痛片,打了三四年球后,腰居然不疼了,药也停了,所以他更喜欢这项运动。
    晚上9点多,当天的比赛结束了。王新刚一摸兜有20元钱,“走,喝饮料去。”大家一起说笑着随行。暮色中,坎布拉镇没有了白天的热闹,寂静的街上只有他们的欢笑声。

业余高手

    第二天,羽毛球比赛照常进行。李新华告诉记者,除了工作岗位,羽毛球场就是他们的第二战场。由此,洁白的羽毛也见证了他们不断上涨的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河公司举办的羽毛球比赛中,他们多次摘团体亚军。
    被队员称为教练的潘青海透露,第一次参加比赛,什么名次都没有,转了一圈就回来了。而现在他们则是对手的“眼中钉,肉中刺”。
    有意思的是,拿过黄河公司男单冠军的周总之前却是被人强拉进来的,他说:“有个同事想打球没伴儿,就给我买了副球拍,人家花钱让我陪打,不打不好,于是天天当陪打,结果喜欢上了。”与他类似经历的还有王新刚,也是白“捡”的球拍,先是应付打,后来上瘾了,“如果不打球,心里特别不舒服”。
     从最初玩玩到现在业余高手,从百十元的球拍到现在动辄上千元的球拍,从普通球衣到专业服装,李新华们着实下了本钱。之所以舍得投资,缘于他们已经离不开羽毛球,而让他们如此痴迷,却是这片“土壤”培育了他们对羽毛球的情感,培育了他们球技的提高。
    李新华和他的羽毛球队为李家峡水电站争得了不少荣誉,这也只是该水电站体育兴盛的一个缩影。拉动职工体育的杠杆是领导的高度重视,对职工的体育活动关心到位、服务到位,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之一。

(郭卫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