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乡镇行——岸边自有“渔家傲”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胶南赛江南”。从青岛驱车西行,沿着崭新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风景美不胜收。而来到已并入黄岛区的胶南东山张村时,一下子又被村中央的健身广场慑服了——

村支书的骄傲

    宁静时能听得见远处海浪声的东山张村,是个温熙恬淡的渔村。而这两年,村健身广场的建成,打破了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生活模式,渔民们从此多了一项多功能体育生活的内容。
    这个村级健身广场之大之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仅室外占地面积就达60亩。常规健身器械就甭说了,一些没见过的器械这里也能看到。网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场地,数量上也不能用一片一台计算,质地更是要以塑胶、标准等词来形容。最大一块场地则是健身舞、秧歌舞的专属区,能供上百人辗转腾挪,大显身手。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广场,许多城市里都赶不上,难怪中央电视台农村频道上个月还看中这里搞了场文艺演出。不仅如此,有时,附近海军基地的官兵也会光顾一下这里,过把健身瘾。
    望着这个杰作,东山张社区党委副书记、东山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庭强非常欣慰,但更多的是溢在脸上的“渔家傲”。百姓们有这么好的一处体育活动场地,搁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海市蜃楼。
    这位36岁的汉子,虽有着海边人特有的健康肤色,但鼻梁上架着的金丝镜,看上去更像城里来的大学生村官,只是一口浓重的胶东音“暴露”了身份。谈起村里的全民健身,张庭强了然于胸,如数家珍,有件事被他说得又好气又好笑——前不久,村里决定引进健身球项目,市体育局领导特意安排一名社体指导员到村里来教。由于指导员是晚上来,村干部觉得晚上外面黑,怕教不出效果,于是决定找村里40名骨干室内先学,等学会了再教大家。没承想,村民们没理解此举的用意,以为“不带我们玩”,很快在室外就聚集了一群人,“咚咚咚”砸窗户,非要进去学,玻璃险些被砸坏。第二天,村长不得不专门在门外设了一“岗哨”,负责向大家做解释工作。一周后培训结束,40位“教练”上岗,教更多的村民学健身球……

两口子都是健身常客

    去崔洪刚家时,院门口还停着刚熄火的带拖斗摩托车,车上堆着一大团渔网,收完养殖扇贝、海蛎子回来的崔洪刚,脸膛晒得黑红黑红。一见到记者,不好意思的他,脸上就又多了一层红。
    妻子陈长燕与崔洪刚同岁,都是39岁,爱往健身广场跑的习惯也都相同。崔洪刚以前当过兵,在部队时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复员后村里没有条件,“以前没广场时,吃了饭就是在路上活动活动,要不然就是上山,看看山,真是单调。”崔洪刚感叹道。
    如今有了健身广场,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到了晚上“广场上都是黑黑的(人多之意),都来锻炼”。 崔洪刚一说到锻炼,兴致就特别高。“广场上跳健身舞,还有老师教。我媳妇去跳,我是男人,不能跳。”说到这儿,崔洪刚有点不好意思了。
    每天晚饭后去健身广场几乎雷打不动的崔洪刚,最喜欢的是各种锻炼臂力的器械,这与当兵时有关,也和拉网生产有关。崔洪刚还非常“善解人意”,凡是高度较低的器械从来不去,“不能跟小孩子们抢(器械)。”
    记者打趣地问陈长燕:
    “老公去健身,你有没有说,不能去,帮我干活?”
    身材苗条的陈长燕腼腆地摆手:“那不能,我也去跳(健身)舞。每天吃完饭,收拾完就想去广场活动一下,还能和不经常见面的乡亲聊聊天、联络感情呢。”
    “你身材这么好,怎么保持的呀?”记者好奇地问。
    “好吗?跳舞跳的吧。”
    “那冬天冷的时候,你们在哪儿健身?”
    “我们村还有室内健身馆呢。”

养海参不能耽误健身

    40岁的张云亮,是村里有名的海参养殖户,养海参的成本很高,时间投入也多,更主要的,他家离广场较远,走路要二三十分钟。但即使如此,同样是两口子都喜爱体育锻炼的张云亮夫妻,每天晚饭后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去健身广场。记者问张云亮,养海参这么复杂,又烧锅炉又循环海水的,忙得过来健身吗?张云亮不假思索地道:养海参不能耽误健身。
    广场上,他俩一般都要活动两个钟头左右,再加上来回的步行时间,每天花在运动上的时间就有三个小时。偶有天气不好,他们就开车去,这一点真有点城里人的味道了。张云亮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有的年轻人去广场健身、跳健身舞什么的,有些人不理解,还笑话人家,说什么年纪轻轻的,干点什么不好,大广场上跳舞。可慢慢的,笑话人家的人,也不知不觉加入进来了…….
    渔民们劳作,孩子们上学,白天的东山张是格外静谧的,而一到晚上,健身广场上的热闹非凡,使得整个渔村都欢动起来。其实又何止晚上,记者下午离开的时候,广场上就已陆陆续续有了运动的身影……

(张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