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估体系上海发布2012全民健身发展指数

    上海的健身环境是否令人满意?能否继续保持国民体质全国第一的领先优势?6月20日,上海市体育局发布《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公布了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简称300“指数”)。这套耗时两年、全国首创的评估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估,依托翔实数据,就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项指标,对上海的全民健身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全方位测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情况“比较满意”。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认为,体育是民生,就是围绕市民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和幸福指数来推进体育深入市民生活,“300指数”的推出,目的是引导体育良好发展环境,让全体市民关注身体健康、让全社会关注和投入体育发展。

健身环境市民满意

    300指数得分为224分,“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87分,处于“满意”区域,成为排名最高的一项。“运动参与”发展指数为61分,处于 “比较满意”区域;“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为76分,处于 “比较满意”区域。
    近年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申城健身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被列入市府实事工程的百姓健身房、百姓健身步道、百姓游泳池等“百姓系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健身苑点、社区公共运动场相呼应,为市民就近就便参加健身锻炼创造了条件。在“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中,“政府主导”、“场地设施建设”和“市民满意度”三个指标均位于“满意”区域。其中,“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为89.9%,“服务保障”满意度为88.5%,总体满意度较高。
    健身环境的不断改善,“生活体育”概念的提出,改变了市民生活方式。2012年,共为78127名市民进行了体测服务。有75196人获得“体质达标证书”,达标率为96.0%,比2010年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上海市监测结果(94.7%)略有提高,表明市民体质总体水平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关注瓶颈推进民生

    既看到了发展方向和成果,也看到了不足和瓶颈。公告中发布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体育人口比例两组传统数据,引发了较大关注。
    2012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7平方米,低于200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1平方米的水平。8年间,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9679412平方米,但常住人口激增,造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所减少。低于北京、天津等城市,与国外发达城市的差距较大。
    “300指数”中,“运动参与”指数最低。其中,“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分值较低。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82.3支,以松散型健身团队且中老年人为主。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9.6%。而影响市民参与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空闲时间和学习工作负担较重,分别占32.5%和11.7%。体育运动项目化水平低,科学健身指导手段单一。近年来一直鼓励青少年和中青年职工参加锻炼,重点培养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基础性专项兴趣爱好人群。
    上海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透露,科学运用“300指数”,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成为推动上海民生体育发展趋势。今后,上海将每年发布一次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

(平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