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发布

    上海市体育局日前发布《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公布了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简称“300指数”)。
    推出“300指数”是要让全社会知道什么是体育,老百姓需要怎样的体育,瓶颈和差距在哪里,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此举意味着上海的全民健身事业迈出了社会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路。

 

一、前言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进一步完善亲民、便民、惠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市民健身需求,不断提升市民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上海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对上海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进行客观评价的《上海市全民健身300发展指数评估办法(试行)》。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简称“300指数”)针对与市民健身有重要关联的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300分,每个方面指数各100分。
    2012年,市体育局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开展第一次评估,评估周期为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00指数共有35个量化指标,本次评估中,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7个指标数据未纳入统计。被确认的28个评估指标中,24个客观量化指标由街镇和区县体育局分别申报,区县体育局确认,并由市体育局审核,上海体育学院综合评估;另有4个主观感受指标由上海体育学院通过对市民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取。
    为直观表达评估结果,本公告采用5种颜色对综合指数和各单项指数发展水平进行区分,其分值和定义分别为:
    绿色(单项80分以上,综合240分以上):满意;
    蓝色(单项60-79分,综合180-239分):比较满意;
    黄色(单项40-59分,综合120-179分):一般;
    橙色(单项20-39分,综合60-119分):较不满意;
    红色(单项20分以下,综合60分以下):不满意。

 

二、评估结果

    (一)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综合指数——比较满意
    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综合指数为224分,总体发展情况“比较满意”。
    三项发展指数中,“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87分,处于绿色的“满意”区域;“运动参与”发展指数为61分,处于蓝色的“比较满意”区域;“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为76分,处于蓝色的“比较满意”区域。
    (二)“健身环境”发展指数——满意
    “健身环境”发展指数包含“政府主导”、“财政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市民满意度”四个指标,设定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40分和20分。
    2012年上海市“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87分,处于绿色的“满意”区域。从该指数的评估结果看,“政府主导”、“场地设施建设”和“市民满意度”三个指标均位于“满意”区域,显示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本市健身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本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市民健身与健康,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公共体育设施逐年增加,为市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健身锻炼创造了条件,市民满意度较高。而“财政经费投入”指标分值略低,处于“比较满意”区域,反映出财政经费的投入仍滞后于全民健身整体环境的发展和市民需求。
    (三)“运动参与”发展指数——比较满意
    “运动参与”发展指数包含“健身活动状况”、“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科学健身指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四个指标,设定分值分别为20分、30分、30分和20分。   
    2012年上海市“运动参与”发展指数为61分,处于蓝色的“比较满意”区域。从该指数的评估结果看,“科学健身指导”和“健身活动状况”指标处于“比较满意”区域,显示本市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比较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立、壮大,对市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和参与科学健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指标分值较低,说明本市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不高,且以自发的个体健身行为方式为主,而参加有组织的体育健身团队的人数不多。
    (四)“体质健康”发展指数——比较满意
    “体质健康”发展指数包含“体质达标”、“体质测试服务网络”、“体质研究和运动干预”三个指标,设定分值分别为60分、20分和20分。
    2012年上海市“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为76分,处于蓝色的 “比较满意”区域。从该指数的评估结果看,2012年市民体质达标率为96.0%,“体质达标”分值位于“满意”区域,表明市民体质总体水平继2005年、2010年连续两次位居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综合指数首位以来,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体质测试服务网络”和“体质研究和运动干预”这两项指标分值相对较低,显示全市体质测试服务网络尚待完善,布局和发展不平衡;体质健康科研力量薄弱,运动干预工作没有广泛开展,体质测试对科学健身的作用未充分显现。  

 
三、分项结果分析

    (一)健身环境
    ——本市各区县已全面完成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年度财政预算的“三纳入”工作,达到《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要求。
    ——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人均经费为19.4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其中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投入为3.7元/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为11.2元/人,专项经费投入为4.5元/人。在政府经费投入配比上,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服务指导的现象较为明显,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总量有待提高。
    ——2012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7平方米,低于200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的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1平方米的水平,也低于国内的北京、天津等城市,而与国外发达城市的差距较大。2004-2012年8年间,全市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9679412平方米,而常住人口从1742万激增到2347万,导致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减少。此外,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趋势差异明显,郊区新增体育场地面积总量和人均水平均高于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量低于人口导出区。   
    ——全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为84.8%,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问题。目前各开放学校已通过与社区结合的方式,明确责任关系,采取购买保险、安排专人指导、实行IC卡管理、实施教学区与运动区的分隔工程等形式逐步规范管理,确保开放过程安全有序。当然,开放过程中的开放时间不统一、开放项目不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城郊冷热不均等问题仍存在。
    ——根据对社区健身苑点、公共运动场、学校、综合性体育场馆等不同类型场地锻炼市民的抽样调查显示,“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为89.9%,“服务保障”满意度为88.5%,市民对于本市健身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在“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的调查中,市民满意度最高的是“场地设施管理”和“场地设施硬件”,分别为90.2%、90.0%,最低的是“场地设施分布”,88.7%。   
    在“服务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市民满意度最高的是“活动参与”、“政策保障”,分别为89.8%、88.5%,最低的是“健身技能指导”,为82.2%。   
    (二)运动参与
    ——2012年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总数为5458次,平均每个街镇举办26.1次,其中区(县)承办市级以上活动平均为16.7次,这其中包括国家级和国际级的体育赛事。本市全民健身活动已经形成政府倡导、基层主办、层次多样、注重品牌为特征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组织模式,并成为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2012年创办的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共举办各类各级赛事活动3812场,吸引了6312944人次参与,创下了上海开埠以来综合性运动会的最高参与人次纪录,成为广大市民心中“我们自己的奥运会”。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综合性社会体育组织751个,社区体育健身团队16576支,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82.3支,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目前本市社会体育组织,以在街镇登记的松散型体育健身团队为主要形式,且以中老年人为主。而近年来在中青年人群中,出现了通过网络或亲友、同学、同事等交友平台组建的健身团队或俱乐部发展迅猛的新情况。
    ——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6904名,达到常住人口的1.6‰,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团队比例达到86.1%,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广大市民科学健身的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抽样调查,2012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9.6%。中心城区和郊区比例基本相似,但中心城区市民通过团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略高于郊区。通过对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小区居民等人群的问卷调查,影响市民参与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空闲时间和学习工作负担较重,分别占32.5%和11.7%。          

    (三)体质健康
    ——本市市、区县、街镇三级市民体质测试服务网络仍在建设完善中,全市已建成10个区级体质监测中心,覆盖率为58.8%,建有84个社区监测站(队),街镇覆盖率为38.9%(图15)。区级体质监测中心和社区监测站(队)共有专职人员178名,兼职人员294名。2012年,嘉定区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中心作为国家级试点站,探索出了一条体测、评估、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模式,为完善本市体质测试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提供了经验。   
    ——2012年,全市各级体质测试服务站点共为78127名市民进行了体质测试服务。受测市民中,有75196人获得“体质达标证书”,达标率为96.0%,比2010年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上海市监测结果(94.7%)略有提高,说明两年来,本市市民体质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全市有9个区县对参与体质测试的市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运动干预,干预比例为受测人数的9.4%。部分区县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运动干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嘉定区已连续三年开展糖尿病运动干预,效果比较理想。体质健康科研工作正逐渐受到各级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和体育院校的重视。全市有10个区县发表体质研究论文或报告14篇,其中4篇入选“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论文报告会”。

 

四、结论与对策

    (一)发展特征
    综合健身环境、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三项指数,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市民满意度来看,本市全民健身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民生体育”确立政府工作目标。2000年上海市人大颁布了《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本市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2004年市政府颁布《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2004-2010年)》,着手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以“民生体育”为主要标志的全民健身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市、区县、街镇三级网络,形成了以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试、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社会共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大体育”格局已经显现。
    ——“生活体育”改变市民生活方式。200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市民利用身边的体育设施和资源就近就便锻炼;倡导市民“学会一项运动,喜欢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在运动中享受健康带来的快乐。2011年市政府在《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中向广大市民发出“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的号召,倡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全民健身365”行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经过多年的发展,市民科学健身意识增强,体育逐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健康生活、和谐社会的重要润滑剂。
    ——“海派体育”彰显城市动感活力。“融合、发展、创新”是上海全民健身发展的最大特色。本市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健身苑点、公共运动场和百姓健身房、百姓健身步道,以及百姓游泳池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形成了以城市龙舟、海派秧歌、舞龙舞狮、极限运动、风筝、排舞、九子运动、轮滑、沙排等项目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包容并蓄的“一区一品”体育特色;创办了全民健身节、市民运动会、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国际大众体育节等标志性全民健身品牌;形成了景观体育、传统体育、楼宇体育、草根体育和现代体育赛事并存发展的态势,成为丰富市民体育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上海城市精神的有效载体。
    (二)发展瓶颈
    在当前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仍存在不足和瓶颈,主要表现为: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少,社会体育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难以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日常维修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市民体育健身活动参与度不高,体育运动项目化水平低,科学健身指导手段单一;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社会化程度不高。
    ——市民对体质测定的认识不全面,体质测定对市民健身的科学指导作用较弱;市民体质监测服务机构专职人员少、人员稳定性差、专业能力弱等问题凸显。
    (三)发展对策
    ——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绘制体育设施布局新规划。2013年,徐汇、普陀、杨浦、静安、嘉定、松江和宝山7个区正在试点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实现区域内体育资源整合,完善多功能都市体育生活服务圈,让更多市民接受“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市体育局正在抓紧制定《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同时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保障评估机制,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公益性开放率。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场馆“退租还体”工作力度。2012年市体育宫、市划船俱乐部、市航空运动学校、中原体育场、军体俱乐部和康东网球馆、静安体育中心等7家公共体育场馆清退21家租赁单位共12091平方米,回归体育本体用途,还体于民。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制度,推广闵行、嘉定、徐汇和杨浦等区探索“一卡通”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规范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发展社会体育组织网络。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市、区两级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市、区、社区三级体育组织网络。到“十二五”期末,本市市、区两级体育协会将超过400家。进一步完善体育社团等级评估体系,推动体育社团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市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制定体育社团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体育单项协会承担政府体育公共服务内容,不断提高体育社团组织能力。如闵行区免费为区级体育协会统一提供固定办公地点,民政和体育部门每年设立专项经费,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协会给予项目补贴。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有效改善市民体质健康状况。发挥“965365”上海体育公共服务热线平台的宣传、服务功能,实现五星体育广播94.0频率与965365服务热线、上海体育发布政务微博的跨平台合作,提高体育信息化服务水平。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中青年职工参加体育锻炼,重点培养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基础性体育专项兴趣爱好人群,通过青少年十项系列赛、市民大联赛、市民运动会等赛事提高市民体育竞技水平,引导广大市民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加强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将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纳入300指数评估体系,严格执行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切实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加强体育和卫生部门的合作,加快推进市民体质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建立,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病运动干预,加强体质健康相关领域研究,为市民健康生活、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