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健身操舞大赛掀起“最炫民族风”

    维吾尔族的“戈壁风情”、藏族的“扎西得勒”、朝鲜族的“阿里郎”、壮族的“山歌水舞”……6月30日,75支代表队、1800余名群众齐聚地坛体育馆,北京市第八届民族健身操舞决赛在此拉开帷幕,掀起一股民族团结、喜庆祥和的“最炫民族风”。

依托比赛打造健身平台

    作为北京市最大规模的优秀群众文化、体育品牌活动,民族健身操舞大赛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较高的健身及推广价值和观赏性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在全市各区县、各系统、各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规模已覆盖到我市15个区县,包含了回、满、藏、朝鲜等多个民族成分。本届大赛自3月启动,共吸引了全市13个区县的171支队伍4000余人报名参赛。选手中既有风貌正茂的高校学生、意气风发的武警战士,也有普通社区百姓,还有来自民族乡镇朴实无华的村民百姓。
    作为已经成功举办八届的市级大赛,民族健身操舞大赛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报名参赛队伍屡创新高。问及有何经验,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牛颂说:“举办大赛的目的不只是获奖,更重要的是参与、是过程,是群众性,是以人为本。所以奔着这个目标,我们在赛事组织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为参赛队伍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加强培训倡导科学健身

    据了解,大赛从开办初期一直就注重围绕做好对参赛队伍的服务工作。承办单位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王薇副主任告诉记者:“每年我们都会创编1到2套普及推广套路,同时还会组织专业性的讲座。”今年3月,赛事还未启动,组委会就特别举行了大型的创编培训讲座,专门邀请了大赛裁判长李俊怡给各代表队骨干“看病抓药,提早下方”。
    来自西城区广外街道的华谊健身队,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创编讲座了。领队董军说:“在今年的讲座中,李老师把比赛规程和比赛中的所有注意事项讲的特别细致,而且用词非常直白,使我们理解得更加透彻,这对没有健身操基础的中老年人来说受益匪浅。”

志愿服务传播体育文化

    艳丽的舞裙,明媚的笑颜,激情与活力的展示……来自民族艺术团同心圆舞蹈队的表演《麦西莱普》吸引了全场的目光。这支队伍全部由大赛的志愿者组成,她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同心圆”。
    多年来这些志愿者深入到偏远的、群众健身基础相对薄弱的民族乡村,为队员们创编教授富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操。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顺义区北石槽镇寺上村、大兴区庞各庄镇薛营村……这些偏远的民族乡村都留下了志愿者的身影。
    赵静波是最早一批志愿者,她辅导培训起来不怕吃苦,钻研教法,寓教于乐,带过的队伍多次在大赛获奖。2011年她爱人突发脑梗右偏瘫住院治疗的时候,仍然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了第五套秧歌的培训任务。“我觉得作为一名志愿者,就应该不图名、不图利,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我们的工作岗位。这样才活得有意义。”忙碌在比赛现场的赵静波开心地笑着,今天她的工作岗位是颁奖和赛事服务。
    正是志愿者的无私付出,民族乡村百姓已逐渐成为文体活动的主角、主人,在比赛中充分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风采。

(部国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