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活动组织和安全措施让野泳更有保障
每到夏日来临,骄阳似火的时候,吹空调,吃冰棍可能是许多人首选的解暑方法,但对于游泳爱好者们来说,最能够解暑降温的事情莫过于逃离喧嚣的都市,一头扎入水中,与大自然来个“零距离”接触。
回到大自然中“畅游”一番的愿望虽然美好,但现实往往背道而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水域几乎都难逃被污染的厄运,而城市周边的水域,为了供应城市用水,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水库,“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警告牌随处可见。然而即便如此明令禁止,每年一到夏季,自然水域当中发生事故的新闻依然不绝于耳,许多媒体在报道中甚至将在自然水域游泳统称为“野泳”,舆论的压力让游泳爱好者,特别是喜爱在大自然中徜徉的人们都有点“喘不过气来”。
近日,当记者偶然路过北京城中著名的什刹海景区时,巧遇了数十位在这里“畅游”的游泳爱好者,他们在岸边热身充分之后便跃入池中,从岸边一直游到湖心的小岛,然后再返回岸边,距离虽然不长,但从他们上岸后兴奋的状态不难看出,在这里游泳让他们乐此不疲。“在这里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的乐趣完全不一样。”今年已经50岁的刘东水已经在这片水域游了10年,在他看来,只有在自然水域当中游泳,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是最为环保的锻炼方法,因为现在泳池当中为了干净卫生,在水中添加的消毒剂等,就已经对水形成了污染,而且让游泳者在水中无法享受纯粹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
到底是什么在游泳爱好者和自然水域之间竖起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安全,无疑是各个地方自然水域管理部门考虑最多的问题,即便是有着10年自然水域游泳经验的刘东水也坦言,在自然水域游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么多年来我平均每年都要救一回人。”刘东水说:“在这里游泳发生危险的,大多数都是一时兴起,没有做什么准备活动,而且很多对是自己的游泳水平盲目自信的人。”
据记者了解,现在什刹海景区,过去也曾因为安全问题一度禁止游泳爱好者们下水,但是由于无奈许多生活在附近的老百姓习惯于在这里游泳而对现在的这些游泳爱好者的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即不提倡也不阻止,游泳爱好者倘若在游泳时发生危险,责任全部由其个人承担。
然而,游泳爱好者“可游”的自然水域越来越少,“要游”与“禁游”的矛盾日益尖锐,像什刹海景区一样的无奈妥协也存在于许多地方,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政协委员丁峰就曾在对此问题的调研中提出,管理者的妥协虽然让游泳者的到了一定的便利,但对景区管理却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同时,对一些不识水性、不熟悉水域情况的游泳爱好者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隐患,丁峰也因此提出应该在适当的位置设立有一定安全措施、警告标识、有下水台阶的免费公开水域游泳场,以满足游泳爱好者的合理需求。
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产业的茁壮发展,不少地方也逐渐开始将自然水域游泳纳入到户外旅游的项目当中,各地自然水域游泳赛事活动也在全国游泳爱好者中掀起了一股自然水域游泳的热潮。前不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的2013中国·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7个省(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15支代表队近3000名游泳爱好者参加,在多重安全措施的保护下,参与横渡的游泳爱好者全部成功完成横渡,其中还包括由3名分别只有12岁、11岁和8岁的小孩组成的“童子军团”。
事实证明,成熟的活动组织和安全保障已经有能力为所谓的“野泳”穿上安全的“外衣”,让游泳爱好者们可以在一个更为放心、更为轻松的环境中与大自然进行更为亲密的接触,同时,游泳爱好者们也应为自己的安全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如果没有了安全的保障,那么一切的乐趣也都将化为泡影。
(杨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