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拔河新星系列赛北京站惊艳京城
拔河之前先称重,符合规定还要盖章?!7月20日,在北京市地坛体育馆举行的2013年全国拔河新星系列赛北京站暨北京市第二届拔河比赛,还未开赛,“新奇”的赛制就让许多第一次参与竞技拔河的北京市民们新鲜不已。
比赛先“盖戳” 器材更专业
“跟猪肉检疫合格了似的,”市民们对着记者哈哈一乐,“挺有意思,我们还专门拍了照片”。凑近仔细观察,记者发现,这个特殊的“合格证”集中盖在参赛队员的小腿上,呈深紫色、方形,印着“男子600公斤级”、“混合600公斤级”等不同字样。
据大赛裁判长崔同介绍,这个“合格证”可不仅仅是装饰那么简单。在竞技拔河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势均力敌,对上场队员的总体重进行了限制,“按照这次比赛的设置,要求8个上场队员不能超过600公斤,符合规则限定范围的,会在他们的腿部打一个标志,主要是供检录时进行确认,避免偷梁换柱和随意替换的现象。”
不仅上场前需要“盖戳”,比赛中使用的许多专业器材也同样让市民们大开眼界——上场先拍石膏粉,穿一件只有半边袖子的防护服,拔河在一条黑色橡胶道上进行……就连拔河的绳子也大有来头,使用的是从菲律宾“远道而来”的马尼拉麻。据介绍,用这种材料编织的绳子,柔韧性和强度都非常好,36米的长度,即便拉断了,拉伸长度也不超过两厘米!
据了解,这些都是国际拔河联合会和中国拔河协会指定的拔河比赛专用器材,为的就是给市民带来更好的竞技拔河体验和更高的运动安全系数。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孙河地区拔河队的王世武告诉记者,首次参加竞技拔河最大的感受是“更安全,更过瘾”。“像这个半边的防护服,对手和腰这些地方能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在来回拖拽绳子的时候,不容易被擦伤,挺细心挺科学的,平时拔河肯定没这些。”
赛前忙集训 拔河有技巧
办赛的尽心,参赛的努力。比赛中,记者发现许多队伍都透着一股“专业范儿”,一打听才知道,不少都为比赛进行了“赛前集训”。樊娟是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博大京开建设有限公司的普通员工,因为平时运动水平出众,所以这次专门被单位选拔前来参赛。樊娟说,这次公司一共派出了10名队员,“差不多提前半个多月就开始集训了,因为平时大家也有工作,所以每天能训练一到两个小时的样子。”不仅如此,为了这次比赛,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专门组织了选拔赛,“我们队伍在那次比赛中夺得了冠军,也收获了很多经验,开发区还专门派老师来给我们进行培训,所以这次大家信心都挺足!”
樊娟说,相较于普通拔河,自己更喜欢竞技拔河。“普通拔河可能靠胳膊、靠蛮力比较多,竞技拔河更重视技巧,力量使对了就很容易,而且大家团结一心的感觉特别棒!”
在比赛之余,崔同也给大家普及了一些竞技拔河“小技巧”。首先要掌握好人体结构,“要有支撑状态,人拉直了,伸展开,再顶住”;其次要注意角度变化,“角度越小,力度越大”;绳子的高度也有讲究,“绳子越低,杠杆效果越好”,拔河时不要将绳子夹在腋下,而应放在腰部。崔同说,如果在这几方面做好优化,将会释放出体重1.7倍的水平方向拉力。
健身也“提档” 项目有针对
此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市职工、农民、机关、医生、外企、商厦、园林、环卫、学生等各行业的24支代表队共300余人参加。比赛采取分组循环赛制,获得前两名的队伍还将代表北京市参加今年11月在江苏赣榆举办的全国总决赛。
据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李炳熙介绍,在北京市开展群众性竞技拔河比赛,不仅是北京市体育局以赛促练,让老项目焕发出新活力,努力实现全民健身“提档升级”。也是针对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成年人力量普遍下降的现状,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李炳熙表示,拔河在北京有着广泛基础,开展此项活动不仅能够扩大全民健身参与人群,增强成年人的全身力量,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同时作为一项集体项目,拔河还体现了团队精神,以及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对提升市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