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场馆开放北京篇—发挥场馆的公益性

北京一七一中学:每年迎14万人次来健身

    每年对外开放吸引前来健身锻炼的群众约有14万人次,而且还解决了二十余人的就业问题,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用行动证明了一点——有序开放是好事。“安全、顺从大家伙的健身需求,咱们的俱乐部才有生命力。”一七一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李刚老师告诉记者,自2006年1月利用中国体育彩票支持的7.98万元作为注册资金成立俱乐部以来,通过有序开放,一方面保证了在校师生的正常锻炼,另一方面市场化运营也盘活了场馆。
    7月29日下午两时许,太阳最晒的时候,听闻这里游泳馆装修暂停开放,一些想来游泳的群众有些失望,有的掉头就走,有的咨询了其他项目开放情况,还有的表示回家换套行头来打羽毛球等。 “附近有个地坛游泳馆,已经火爆了;还有个社区游泳馆,我们现在没开他们的生意据说相当不错;咱们游泳馆平时开放时,人气很旺的。”李刚带记者走了一圈装修场地,对装修的各处细节进行了认真查看。
    “精心、精细、精品俱乐部”的理念,在体育俱乐部市场化的实践中得到体现,也摆脱了不少学校体育场馆面临体育老师绩效工资怎么算(实际上没有绩效工资)、体育老师或健身教练的激励机制怎么建立等难题。这里常年对外开放的项目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也尝试过跆拳道、击剑等;目前看来,篮球、羽毛球和夏季的游泳一直很受欢迎,跆拳道、击剑等由于群众需求并不大逐步被取消了。
    项目上的尝试和合理安排让这栋地下三层、地上八层的体育场馆在空间上利用越来越有效率;而在时间段分配上,通过与很多老客户达成相关协议,每个项目的时间安排都比较合理。室外篮球场常年对外开放,学生、群众都能来免费锻炼,这也是聚集人气的原因之一。在不断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第一七一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都还能收获北京市给予体育俱乐部和东城区给予对外开放体育设施的双重奖励。

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中学:免费开放六年  惠及社区百姓

    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中学自2007年起,响应北京市政府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号召,为附近社区居民办理“健身卡”,对持卡居民免费开放体育场馆,至今已走过6个年头。
    据广渠门中学体育俱乐部主任汪立强介绍,自2005年12月学校创办体育俱乐部起,体育场馆就已实现对外开放,但以有偿方式为主。
    2007年,学校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开始与各方协调,共同商议免费为社区居民开放。汪立强说:“当时原崇文区教委、体育局、财政局、东花市街道办一起召开协调会,明确了原崇文区各学校对哪一社区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与广渠门中学相对应的是东花市南里社区。”
    最终经过宣传动员、报名与筛选,广渠门中学共为社区居民发放300张“健身卡”,并在每周六、日上午对持卡者免费开放。学校与持卡居民签署了学校、社区、居民三方的安全协议,规范了进场活动的安全事宜。“学校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场馆其实是双赢的,满足了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同时,社区志愿者也会辅助学校完成相应工作,比如广渠门中学作为高考考点,志愿者会在学校附近帮助维护治安。”汪立强说。
    寒暑假期间,学校除每周常规对附近持卡居民免费开放外,还会对附近公司以有偿包场的方式开放,满足职工的健身需求。汪立强介绍说,“南城的健身场所相对较少,所以周边公司会打电话来预约学校的场地,包场踢足球赛或打篮球赛,当然这些都是有偿的。”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会遇到许多方面的难题,如学校如何解决定期维护场馆的费用,以及如何保障在校学生人身安全等。广渠门中学也不例外,学校要自己承担对外开放所衍生的一系列费用。汪立强坦言,这方面确实比较困难,学校体育俱乐部会有一部分创收,这些资金除支付组织场馆开放人员的加班费外,大部都用做体育场地的维护。“但广渠门中学作为高中示范校,特别是奥林匹克示范校,一定全力支持场馆对外开放的相关工作,这也是吴甡校长的办学理念。”
    “有一些学校没有坚持对外开放,有可能是因为安全问题。”汪立强说,但广渠门中学巧妙地解决了这方面的困扰,“学校的体育场都是用围栏与教学区隔离开的,外来健身的人由北门进入学校,与正门相区分,并且不经过教学区,保证了外来健身者与学校教学不交叉。”

(邓宇  付媛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