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少年击剑赛“合纵连横”创特色
日前,2013年全国少年击剑赛在上海市松江区体育馆举行,这也是上海市民乐学校第五次承办该项赛事。作为松江区青少年击剑训练的依托,民乐学校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体教结合,用了近10年的时间,在击剑业余训练中走出了一条属于松江的特色之路。
从无到有 学校教育的“大智慧”
说起民乐学校的击剑发展,可谓松江区的一段佳话。2003年起,松江区开始在民乐学校尝试组建青少年击剑队,成立名剑击剑俱乐部,发展青少年击剑运动。10年风雨,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努力,这支年轻的队伍从无到有,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全区优秀学生都积极加盟,拥有击剑业余运动员160多人,各级教练员10多人。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校长付炳建有自己的“大智慧”。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他认为,体育不仅是学校建立品牌特色的最佳途径,更是学生培养健康体魄,促进终身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学校开始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从赛场到课堂,从校园到运动队全面深化体教结合,探索击剑培养的新模式。
学校一方面通过举办击剑夏令营,承办各级别、各种类的击剑比赛,让学生运动员的击剑水平“在实战中学习提高”。一方面也通过击剑特色,带动学校开展种类繁多的“三课两操两活动”内容。例如:一二年级的轮滑课、三年级的滑冰课、四、五、六年级的击剑课。在丰富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的同时,也为竞技体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合纵连横 创新击剑培养模式
10年发展中,民乐的击剑特色也曾遭遇过“瓶颈”和质疑。付炳建坦言,2004年刚创办时,学校的生源非常困难,甚至需要学校老师和俱乐部教练“走社区、进家庭做工作”,不过现在学校更多的是有了人满为患的烦恼,反而“需要在找上门的孩子中进行挑选”。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离不开学校“合纵连横”的体教结合新模式——学校在横向上探索“学校、俱乐部、二线运动队有机融合互补”。编写了《击剑基础》校本课程,在学校四、五、六年级学生中实施,通过兴趣的培养,挖掘有潜质的学生吸纳到名剑俱乐部训练。
纵向上,学校也积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依托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办学模式,从小学抓起,一直到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后,又充分运用社会资源效能,让学生仍然能继续在俱乐部参加业余训练,在训练上形成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的一条龙衔接,保证了训练的连续性。
在这种“纵横相连”的网状脉络中,民乐的击剑特色日益显著。多年来,学校学生获得50多个上海市青少年击剑比赛冠军,2项全国冠军,累积输送到二线的运动员达20多人,考入高校击剑队9人,专业队运动员马戴军已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体教结合 培养文体双优尖子生
不仅竞技成绩突出,体教结合也为有击剑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和保障。在体教两家的协调和学校、俱乐部的共同努力下,民乐学校的击剑特长生90%都能获得松江一中、松江二中和华东师大附中的加分对口招生;高中阶段还能再以体育特长加分进入高校。
“出口”的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无疑给孩子和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民乐在生源不断的同时,屡屡培养出文体双优的尖子生。2008年,时读民乐学校九年级的周皓就因击剑特长获得松江二中50分的加分。虽然要强的小周在中考时放弃了体育加分,但仍然凭自己的真本事考入了松江二中。高中三年,周皓每个周末都会以二线队员的身份回到民乐学校参与训练。击剑特长不仅没有影响周皓的学业,反而给他带来了坚毅拼搏的性格。2011年高考,他更以松江区理科状元的身份,顺利考取了复旦大学的本博连读。
(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