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检验全民健身效果

    随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锻炼标准》)第四次修订工作的结束,新的《锻炼标准》即将公布施行。新《锻炼标准》到底有哪些不同?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日前,记者采访了此次修订工作的专家组组长、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邢文华。
    邢文华说,几十年来,历经4次修订的《锻炼标准》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体育制度,它也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为什么还要提出这样的标准?邢文华认为,这是检验我们全民健身效果的一项体育制度。对每个人来说,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选择游泳、打篮球、踢足球等,但通过锻炼,身体素质中的速度、力量、柔韧等基本指标是否得到提升,还需要一定的标准来检验。邢文华介绍,从历史上看,作为国家的一项标准,《锻炼标准》一般10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修订。
    从1985年开始,教育部每5年组织一次“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迄今已组织了6次,邢文华都担任了组长,他对我国学生的体质情况非常清楚。邢文华认为,强化《锻炼标准》,能够把青少年的体质更好地抓起来。
    作为老体育工作者,邢文华对我国青少年体质现状不乐观,他认为“阳光体育”、“每天一小时”等措施确实有效果,但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仅仅使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所以这次的修改在这方面也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希望在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上下工夫,扭转局面。
    邢文华认为,从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看,除了青少年人群外,其他人群这几年的状况还不错。因此,具体标准设定与以往相比,既考虑现状,又不完全迁就于现状。据介绍,这次标准的定位是——经过一定努力、经过一定的实施可以达到的标准。不过总体来说,标准尤其在学生这块比过去有所降低。
    新修订的《锻炼标准》实现了6至69岁人群的全覆盖,包括儿童、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五个组别。从项目设置上尽量简便易行,不用什么场地最好,而且既考虑趣味性,又考虑锻炼价值。大多设置的项目都是国际上通用的,比如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1000米等。当然,项目设置也考虑年龄的特征,有些测验的项目可能从6岁一直到69岁,有些就考虑到年龄变化。此外,项目设置还考虑了《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原来的《锻炼标准》,尽量把这些测验项目保持一致,考虑它们的兼容性,这样实施起来也更加容易。
    邢文华说,此次标准的有些项目测试上有一定导向性,比如针对部分人群力量、耐力的欠缺,就专门设定了800米、1000米的测试,而且没有选择余地。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就一定要组织练习,而事实上只要练习就会有效果。
    在新《锻炼标准》的实施效果上,邢文华建议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将组织工作细化,把群众的体育锻炼热情调动起来。他说,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在组织措施、奖励办法上下工夫。例如教育部门对学校、学生的考评就一直非常有效,而对普通人群,则要开动脑筋,想想办法,出台更多激励措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