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西部教练王德明扎根青海十年磨一剑

    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3金1银2铜,也许对许多经济大省来说并不算什么傲人的成绩,但相较于人口仅570万,又经济相对落后的青海,却是他们参加全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而其中,中长跑项目可谓功不可没——尹顺金获得男子马拉松冠军;任龙云斩获男子万米桂冠;藏族姑娘曹茉婕更是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在女子万米赛中为青海再下一城……而他们除了都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还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名字——教练王德明。

培养出西部领军人物

    作为火车头体协的教练,王德明与青海最初的缘分始于2003年,也缘于他的大弟子、如今西部中长跑的领军人物任龙云。说起两人的第一次见面,王德明还异常清晰:“2003年4月30日,青海政府希望能够协助他们发展中长跑,所以我就和我的一位老师来到了青海。”
    初次见面,任龙云给王德明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个时候他的技术和成绩都不算好,但是你会感觉到这个孩子的拼搏精神特别强。”再加上青海本就是长跑人才辈出之地,所以在初次会面后,王德明就毅然收下了任龙云,“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个出色的中长跑运动员”。
    而事实证明,王德明的选择并没有错。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任龙云的成绩开始飞速提升——2005年全国锦标赛万米亚军;2006年北京世青赛获男子万米第8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进入该项目前8的运动员;2007年更是在半个月内连续打破两个保持了十几年的全国纪录,夺得六城会男子万米金牌和北京马拉松亚军……

支援西部自讨苦吃

    也是在2007年,当任龙云开启自己神话一般征程的时候,一道新的选择题摆在了王德明面前——在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的直接领导下,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要选派第二周期支援西部的教练,机会找到了王德明。“正好有这样的政策,青海也有这方面的意愿,作为教练,也希望自己能有新的突破,所以算是几方一拍即合吧。”王德明如是说。
    阻力也不是没有,“特别是家里人,觉得在北京、在火车头体协工作挺好的,西部多苦啊,干嘛要去受那份罪?!”但是在王德明看来,“人这一辈子必须要干点事”。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2007年王德明只背着一个小小的背包,就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车。只是当时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以一名支援西部教练的身份,在青海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一扎就是6年,甚至还会更长……当时,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既然来了,就要为这里实实在在做些事”。

从“白板”到首屈一指

    2007年,王德明正式到青海省体工一大队报到,担任田径教练。这一年,除了任龙云,他又招进了3个孩子,如今都在中国田坛叱咤风云。在王德明眼中,青海孩子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吃苦,长期在缺氧环境下,身体素质比内地孩子好。”但劣势也同样明显——在内地,选拔到体工队的孩子往往已经是“半才”了,但在青海还是一块“白板”。不过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差距,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优秀教练走进西部,才显得更为重要。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德明的法宝很简单,就是“一点点磨”。队员曹茉婕回忆当初的情景:“那时候到山海关训练,那里有一个走廊,每天跑完后,王教练就带着我们在走廊里练跑动技术,一点点地抠细节。”对于技术,王德明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他说:“技术合理了才能减少体能消耗,这就是最好的储备,也是最大的提高。”也正是得益于他对细节的苛刻,王氏弟子的技术开始在国内首屈一指,也为青海中长跑日后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为留住好苗子自掏腰包

    相较于“基础差”,“穷”则是这里孩子另一道无法逾越的阻碍。在体校、体工队虽然训练免费,但吃住还是需要自己花钱。尽管在青海,有的县体校一天伙食费才1块钱,但对于很多当地家庭来说,这仍然是一笔负担不起的开销。为了留住好苗子,王德明开始自掏腰包为队员支付食宿。在青海省体工队,一个孩子一年的食宿费是3025块,至今王德明已经记不清给多少个孩子垫付过食宿费,只记得“每年都有,没法去算”。
    解决了食宿,“爱子心切”的王德明又开始在营养上下工夫。请教中医、研究食谱、自买食材……在家里就给队员们开起了“小灶”。王德明把每个队员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和队员们相处的时间甚至比他的女儿还长,他说:“作为家长,我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回忆起步的辛苦,王德明笑言“最苦的时候已经过去”。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和总局的西部政策,他的压力小了很多。“从前年开始,有了‘西部助学计划’,享受指标的孩子能有2500元的补贴,总局对高水平人才基地也有资金支持,人力中心和当地政府对支援西部的教练也非常关心,很多时候都尽力地去帮我们协调争取很多东西,现在已经越来越好了。”

建立中长跑三级梯队

    除了经济之难,队伍断档则是摆在王德明面前的另一个难题。虽然青海田径也曾有过辉煌,但面对多年的空置,队伍建设风雨飘摇。几乎是从零开始,王德明一方面在选材上总结经验,经常到青海乃至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体校和青海牧区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对有培养价值的苗子,耐心去做思想工作,绝不放弃。仅仅6年时间,王德明就为青海建立起了自己的中长跑三级梯队,队员人数也从最初的4个,丰富到现在的20多个。
    现在,在王德明的队伍里,“第一梯队是老队员,打全国比赛;第二梯队是青年后备人才;第三梯队是刚招进来的‘白板’,主要打基础。”分工十分明确。他说,只有像这样做一个长久规划,十几年内梯队发展才能连上,成绩和人才也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
    不久后,王德明新一批的十几个小队员又将新鲜入队。他说,看到这些孩子,就像是看到了青海中长跑的未来和希望,“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剑锋直指世锦赛奥运会

    3金1银,十二届全运会不仅是青海全运史上的突破,也是青海中长跑项目的突破。会后,王德明也因执教出色,成功入选全运表彰大名单。有人好奇,“金牌”教练的诀窍到底是什么?在王德明的老搭档,青海省体工一大队队长杨海宁看来,“他有自己独到的思路和经历,尤其擅长从日常训练中去观察思考,从而因材施教,务实创新。”而王德明自己则表示,“最重要的是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快速恢复”。但不管如何,成绩已经是对他的最好证明。
    青海六年,王德明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有许多人在背后支持我,没有他们,我走不到今天。”而在青海体育人眼中,作为一名支援西部的教练,王德明“付出了本地教练都无法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为青海竞技体育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青海竞技体育的一面旗帜”。
    从2003年接手任龙云到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收获3金1银,王德明的“青海之旅”刚好10年。他笑言,自己是十年磨一剑,如今剑锋刚刚出鞘。而在他看来,宝剑的锋芒绝不仅仅是全运夺金这么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眼光要看的长远”。他与队员们定下一个“1516”的约定,“希望2015年的世锦赛和2016年的奥运会,这些孩子能为中国拿块牌子!”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