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和”太极 享受经历“慢”生活

    初见杜德平,是在厦门的“市长杯”武术比赛上,和大多数参赛选手不太一样的是,早早就比赛完的杜德平一直坐在场边,安安静静地继续看比赛,整整一个上午。这份不慌不忙的笃定背后是杜德平对太极、对武术、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练习“和”太极,享受“慢”生活。
    杜德平,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国际功夫联合会副秘书长,作为工商管理博士的他现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学太极 别太急
    从小热爱体育,曾在学校排球队三年。1983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先后学习了杨氏、吴氏、武氏、陈氏太极拳。从2006年以来,杜德平侧重研究太极拳理论和技击,授课200余次,受众20000多人,为传授太极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久前记者曾到中山公园观看了杜德平用一周的时间给北京市政协老委员们培训太极拳,教的不急不缓、松弛有度,委员们也是学得踏踏实实、有章有法。
    “学太极,别太急;学习太极拳,需要坚持不懈”,杜德平告诉记者,常有人问我,有没有速成的太极拳?甚至有朋友建议开发一种三五分钟就可以学会的太极拳,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可以更广泛的推广国粹。其实这样的想法我也曾有过,大约是在初学阶段。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越持久,学习太极拳的弯路越长。
    杜德平说,我天生比较愚钝,动手能力不强,但是我的耐力好,不怕吃苦。这不到了50岁才悟出来人生不过百年,缘何匆匆忙忙。没人赶你,何必紧紧张张,没人催你,干嘛慌慌张张。
    “太极拳快慢相间,快如闪电,慢如飘云;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慢,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慢,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浪漫地应对世界的方式;慢,是一种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杜德平认为学会慢生活,可以从练太极拳开始。“自从我打一遍陈氏83势传统套路需要40分钟时,才感悟到太极拳的魅力,才有了这样的惬意,才懂得这些道理。一切好的东西,如同好酒需要懂他的人去细细品味”,杜德平说,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只有慢才能体味,只要慢就能有体会。练太极拳可以进入一种优雅、舒适的状态,能提高生活品质,这种身体外形上的慢速度、慢动作,带来内心精神的舒缓。
“三个必须”练就真功
    如何练好太极拳,杜德平总结了三个“必须”:
    第一是必须保证时间。什么是功夫?有人说:“功夫就是时间加汗水”,我认为再加感悟。对于上班族来说,做任何运动最突出的矛盾是时间,时间没有保证,不是加班,就是应酬,整天奔命。从小就记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警句,在几十年的练习中,我体会到早上上班之前的时间基本上是自己的,于是每日天不亮起床之前,都要做些自我按摩,在静明、太阳、中脘、会阴、足三里、涌泉、三阴交、肾俞等穴位按108次。然后,去公园练太极拳,如此坚持了数十年身体基本无大碍。
    第二是必须一门深入。怎样才能成功?有人说:“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聪明。”说实在的,我练习太极拳走了许多弯路。从1983年开始接触太极拳我先后学了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什么24式,42式、88式、108式都学过,但是真的是囫囵吞枣,跟着比划,形在意不在。一问什么都知道,再问什么都说不透。自己都没弄明白,怎么能给别人讲呢。何况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不好别人,也不能害人家。
    让杜德平终身记忆的是自己的两位师傅。 2005年深秋一位朋友把他介绍给了解放军报社的傅大庆老师,每周末上午一起到钓鱼台国宾馆对面的街边花园打两遍拳,师傅对他关怀备至,精心培养。
    “2006年我在傅大庆老师的带领下,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著名太极拳大师马虹为师,参加了两次马老师的培训班,马老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使我走上了正道”,杜德平2007年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从此每天练太极拳两小时,细心体会太极拳的含义,努力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去做,注意每一个细小环节。“马老师告诫我们对于陈氏太极拳要做到忠诚、忠实,不能朝三暮四,开始我还不解,随着练的时间长了,逐步意识到这些都是忠告,意义深远。真经一句话,歪理万卷书”,杜德平深有感悟。
    第三是必须提出疑问。比如慢练太极拳和快练太极拳各有什么作用等等。现在传授的人多,研究的人少。崇拜的人多,提出疑问的少。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关键在问,只学不问永远不是自己的,不问,永远上不了身。

(曹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