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体健身中心十三年坚守来之不易

    北京市东三环华威桥外,一座略显陈旧的临街小楼,虽然没有标志性的外观,但却是这一片区域当中名副其实的标志性建筑,就连公交车站都冠以它的名字——“京体”。
    作为全国第一批建成的全民健身中心,北京京体健身中心一开始就因为其丰富的健身项目和低廉的健身费用而被赋予了“社区健身航母”的称号,同时,这里更是第一个体育部门和企业合作建成,并且以独立经营模式存在的全民健身中心。“这是我们为全民健身中心所做出的成功案例。”经过13年时间的考验,看到如今在这里依旧活力十足的健身爱好者们,当初参与组织建设工作的北京市体育局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李炳熙感慨良多。
    据统计,在13年的时间里,每年来到京体健身中心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次能够达到30万次左右,“让所有人都能够进来”的经营模式和价格设置,让京体健身中心真正走进了健身爱好者的身边,在他们心中,京体健身中心的名气几乎超过了周边的奥运场馆。在“京体”的成长过程中还以自身的经营模式为蓝本,“孵化”出了“金隅京体”、“住总京体”等等京城体育健身消费的品牌,并且培养出了健身爱好者们愿为健康消费的健身理念。
    然而,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始终保持着“公益”性质的京体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单从场地成本来说,即便受到了房地产企业的极大照顾,京体健身中心每年仍旧需要支付200万元的房租费用。从运营成本来说,以游泳馆供暖所用的柴油为例,最开始一吨仅3000多元的柴油,到如今价格也已将近万元。“我们现在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京体健身中心法人代表孙宪利说,为了生存,京体健身中心已经将运营成本一减再减,每一个“京体”人,几乎都是凭着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来到这里服务健身爱好者,同时“投入回报率过低”的现实让原本的合作企业也萌生退意。
    在记者眼中,现在外表看起来简单到甚至有一点简陋的京体健身中心,对于健身爱好者来说却是非常实用,在采访的半天时间里,中心办公室外的7片羽毛球场地,每一片都在“满负荷”运转。但是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京体”的未来不容乐观,作为京体健身中心的管理者之一,苏雪怀的一句:“这里来之不易,我们不愿放弃这块全民健身的阵地。”让人听了难免感觉到一丝残酷与悲凉。

(杨卓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