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某镇体育进院坝让农民得实惠

    清晨的薄雾山间缠绕,不时掠过小鸟的几声啼叫划破了清晨的宁静,然而,在重庆市的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当记者走进一处被当地人称为兴家院子的农家院坝时,却发现这里早已聚集了不少的村民,热闹的健身场面,让这个原本恬静的小山村顿时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农家院子“盘活”了农民体育

    记者看到,在几户农舍合围的中间是一片标准的篮球场,虽然球技显得有些业余,但大伙儿都“玩”得十分投入。趁着休息的间隙,满头大汗的村民沈成华告诉记者:“每天打出一身汗水来,感觉硬是安逸!”
    今年55岁的老沈是二圣镇里远近闻名的“球队长”,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的雅号,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打篮球,而是他不仅自己动手建起了全镇第一个农家院坝篮球场,还在村上组织起了一支篮球队。
    早在2000年初,喜欢篮球的老沈用树桩和木板在自家院坝里建起了一个篮球场。“当时的院坝很小,只够安一块篮板,篮圈还是用钢筋代替。”
    球场虽简陋,但老沈和他们的“球友”们依然打得很欢。在他的带领下,集体村农民篮球队逐渐发展到20多人的规模。“每到农闲的时候,队员们就邀约在一起到外面去打球,周围的十里八乡我们都打了个遍,在区里小有名气呢。”
    村民们的健身热情得到区体育局的支持,为了扶持这支院坝篮球队,2002年,区体育局拿出2.5万元对院坝篮球进行升级改造。老沈很珍惜这笔经费,经过和“球友”们商量,大家一致决定,自己动手投工投劳。结果,这2.5万硬是让他们不仅建了水泥篮球场、舞台和厕所,还修了一条连通球场的乡村道路。
    场地的改善,不仅使村里打篮球的人多了起来,许多中老年人、小朋友们一有空也往兴家院子跑,跳绳、踢毽子、斗鸡、扭扁担、蛇抱蛋、打梆鼓,各式各样的民间体育活动在院坝球场上轮番上演,一时间,兴家院子成为这个小山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体育“换”来了产业发展“处方”

    最让老沈他们想不到的是,兴家院子的院坝体育不仅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健身带来的快乐,还让村民们从中尝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
    原本集体村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辛苦忙活一年,村民的收入却很少。新球场建成后,村里经常邀请外面的球队来打球,有一次区里的一个机关篮球队来打友谊赛,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一位领导给村里提出发展梨树和花木产业发展“处方”。
    按照这一“处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集体村的梨树和花木已发展到8000多亩,成为重庆市远近闻名的梨乡。老沈说,现在村民们种梨树的收成是水稻的四倍。“院坝体育带动我们增收致富,这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
    随着参加健身活动的村民增加,村里先后又建了两个院坝篮球场,前年在镇里的支持下,还建起了一个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和休闲设施的梨花文体广场。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道余对记者说,现在我们院坝体育活动的内容更丰富了,只要你想锻炼就一定能够找到地方和项目。
    集体村院坝体育的成功经验在二圣镇得到迅速的推广,一张乒乓球台、一个篮板架、院坝里用油漆划上线,就变成羽毛球场。简单易行,适合农民健身的体育活动进入了农户的院坝。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二圣镇所辖的7个村社中,先后建起了160多个院坝体育活动点和文体中心户,每年镇里还拿出资金为这些健身活动站点配备器材。

“村官”指导员让健身更科学

    有了农民身边的体育场地,如何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农民科学健身,镇里将目光投到了大学生村官们的身上,他们通过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区里的社体指导员学习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农民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农民体育活动。
    在王家坝村村委会前面的健身广场上,记者看到在一群跳坝坝舞的大娘、大婶中间,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也一板一眼地跟着大家在跳舞。这位来自湖北的大小伙子叫刘云,是去年初来到王家坝村的大学生村官,刚到村里不久,刘云就接到了一个任务:担任村里的社体指导员。
    为了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他还专门拜师去学跳坝坝舞。“刚开始学跳舞,自己也觉得很不自在,但是慢慢地好处就突显出来。”小刘说,坝坝舞不仅锻炼身体,还让他很快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让他能更好地了解情况和开展体育活动。
    现在,小刘除了是“大学生村官”,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他的组织下,村民成立了“王家坝村农民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秧歌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向村民推广适合村民特点的健身项目和科学健身知识。喜欢跳坝坝舞的村民陈永明大姐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们跳舞都只是凭兴趣,脑袋里根本没有健身的概念,现在好了,刘云成了我们村里的“健身教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样样精通,村民们跟着他一起练习,别提有多高兴了!

(邓红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